行香仪注

行香仪注

宋代至圣庙行香仪注今已不存,《政和五礼新仪》有《忌辰群臣诣景灵宫》仪注可资借鉴,“礼直官揖,班首以下再拜讫,引班首自东阶升殿,舍人接引同升,诣香案前,搢笏,上香,跪,奠祭讫,执笏,兴,降阶,复位”[105]。宋代景灵宫即太庙,上香仪式如此简单,孔子庙也不会比它更复杂。

元代虽然多次重申朔望烧香、朔望祭祀,但祭祀仪注未见记载。

明代望日行香仪注

是日清晨,监丞率阖属官分列于棂星门内,监生排班于庙门内。候祭酒、司业至,通赞唱“排班,班齐,辟户”,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阖户”,唱“礼毕”,退。[106]

清代望日行香仪注

司业诣致斋所,更朝服,仪如月朔,不献爵。[107]

清代月朔释菜礼仪注为:

祭酒于先师位及四配位前三献,东西哲、庑前以监丞、博士等官分献。次诣启圣祠(今改崇圣祠)行礼,分献官亦随行礼。

既然不献爵,只能是按照月朔释菜的程序,司业向孔子、四配和崇圣祠上香,东西哲、东西尻以国子监属官担任,“又东西哲向以监丞、博士分献,今以六堂助教等轮派”[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