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仪注

祭祀仪注

对于奉祀名宦乡贤,国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祭祀制度。

明代时,国家即制定了祭祀仪注。仪注比较简单,有迎神、三献爵、读祝环节;行礼也很轻,仅迎神再拜,献帛、三献爵、读祝都是站立,不知是否行拜礼。仪注:名宦乡贤祠迎神各再拜,献帛、三献爵、读祝皆立,提调官行礼。[240]

清顺治初年规定:“直省府州县建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宫内,每岁春秋释奠,于先师同日,以少牢祀,名宦乡贤皆地方官主祭行礼。”[241]《大清会典》规定:“直省府州县附庙左右各建忠孝、节孝、名宦、乡贤四祠。岁春秋释奠礼毕,教谕一人公服诣祠致祭。各帛一、羊一、家一、笾四、豆四、尊一、爵三。读祝、望燎承祭官行三叩头礼如仪。”[242]《山东通志》说:“名宦、乡贤二祠,《会典》古今圣贤、忠臣、烈士、名宦、乡贤载在祀典者,令有司岁时致祭。定制:设祠于学宫内,亦以仲丁致祭,祭品用制帛一、羊一、家一、爵三。”[243]但都没有具体的仪注。《广东通志》《河南通志》《湖广通志》均说“名宦乡贤二祠同时分祭,仪同两尻”[244]。从《钦定国子监志》释奠仪注看,两尻有上香、初献(奠帛、奠爵)、亚献、终献环节。上香前后均一跪一叩,奠帛前一跪一叩,奠爵后一跪一叩,亚献、终献奠爵前后均一跪一叩。除此之外,迎神、送神也应行礼,行礼似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