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仪注

释奠仪注

启(崇)圣祠设置较晚,祭祀都是与大成殿同时进行的,所以只有明清两个释奠仪注。

明代启圣祠释奠仪注

【就位】正祭日三更,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各就位”。

【盥洗】导引引献官至盥洗所,赞“诣盥洗所”,赞“搢笏,盥手”,讫,赞“出笏”,引至拜位,赞“就位”。

【迎神】典仪唱“迎神”,赞“四拜”,分献官同四拜。

【初献】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执事官各捧帛爵进立于神位前。赞“升坛”,赞“诣启圣公孔氏之位前”,赞引赞“搢笏”,执事官以帛跪进于献官,赞“奠帛”。执事官以爵跪进于献官,赞“献爵”,赞“出笏”。

【读祝】赞“诣读祝位”,读祝官取祝跪于献官左,赞“跪”,赞“读祝”。读祝讫,赞“俯伏,兴,平身”,读祝官捧祝进于神位前。

【配位初献】赞“诣先贤颜氏之位前”,赞“搢笏”,执事官以帛跪进于献官。赞“奠帛”,执事官以爵跪进于献官,赞“献爵”,赞“出笏”。赞“诣先贤曾氏之位前”,赞“诣先贤孔氏之位前”,赞“诣先贤孟孙氏之位前”,俱同前礼。赞“复位”。

【亚献】典仪唱“行亚献礼”,执事官各捧爵自献于神位前,讫。

【终献】典仪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彻馔】典仪唱“彻馔”,执事官诣神位前彻馔,讫。

【送神】典仪唱“送神”,赞引赞“四拜”,分献官同四拜。

【望瘗】典仪唱“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馔,各诣痣位”。典仪唱“望痣”,执事各捧祝、帛、馔由中门出,至望痣所,赞引赞“诣望痣位”。

【礼毕】礼毕。[199]

清代崇圣祠释奠仪注

【就位】先是,皇帝入大成门大次时,赞引太常赞礼郎二人引崇圣祠承祭官,太常赞礼郎引分献官,均于祠门外东面序立。俟皇帝出大次,赞引引承祭官入祠左门,分献官随入。承祭官盥洗毕,引诣殿阶下正中,分献官以次序立于后,均北面。典仪赞“执事官各共乃职”(以下自迎神至送神皆典仪唱赞)赞引官赞“就位”,引承祭官就拜位,立。

【迎神】乃迎神,司香奉香盘进,赞引官赞“就上香位”,引承祭官升东阶,由殿左门入,诣肇圣王香案前立,司香跪奉香,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跪,一叩,赞“上香”,承祭官上柱香,次三上瓣香,一叩,兴。以次诣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位前上香,仪同。

【复位】赞“复位”,引承祭官退至殿左门北面揖,出(凡出殿门皆揖),复位。

【分献上香】分献官各诣四配位、两庑从祀位前,上香如仪,皆复位,赞引官赞“跪,叩,兴”(以下行礼皆有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分献官均随行礼。

【初献】奠帛,行初献礼,执事生各奉篚执爵进,承祭官入殿左门,诣神位前跪,一叩,司帛跪奉篚,承祭官受篚拱举,奠于案,司爵跪奉爵,承祭官受爵拱举,奠于正中,一叩,兴,以次奠献毕。

【读祝】司祝至祝案前,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承祭官诣读祝位,跪,司祝读祝毕,诣正中神位前,跪,安于案,三叩,退。

【复位】承祭官行三叩礼,毕,仍由殿左门出,复位。

【分献】分献官奠帛、献爵各如仪,皆复位。

【亚献】次亚献,奠爵于左。

【终献】次终献,奠爵于右。四配、两庑毕,献仪均与初献同。

【彻馔送神】彻馔送神,承祭官及分献官均行三跪九叩礼。

【望燎】执事生奉祝,次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承祭官避立西旁,东面,俟祝帛过,复位。引诣望燎位,望燎,引承祭官退。[200]

清代崇圣祠释奠仪注与明代的有几点不同之处:一是明代先盥洗后迎神,清代改为迎神之后盥洗;二是明代迎神行四拜礼,而清代不行礼,这是不妥的;三是清代初献增加了行香,先上柱香,然后三上瓣香,而且在奠帛之前;四是明代行四拜礼,清代改为三叩头,送神时为三跪九叩头;五是配位初献不再由献官奠帛献爵,而是改由分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