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官致祭种类

遣官致祭种类

非告祭的遣官致祭有两种:一种是孔子庙灾后的慰祭,一种是无专门目的的致祭。

曲阜孔子庙历史上遭遇的灾难主要是火灾:一种是人为的,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下时都曾遭受火灾,建筑大部被焚;一种是自然的雷火,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雷落大成殿,造成中心庭院被焚。另外,就是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金兵和蒙古兵南下焚毁曲阜孔子庙都是战乱时期,当然没有什么慰祭。明弘治十二年、清雍正二年发生了雷火延烧曲阜孔子庙的重大事件,皇帝都非常重视,遣官至曲阜孔子庙慰祭。明代特遣太常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杰,清代特遣礼部侍郎王景曾至曲阜孔子庙慰祭。

无专门目的的致祭主要发生在元朝和清朝。元朝三次,一次是至元六年(1340年),一次是至正二年(1342年),一次是至正八年,都是元惠宗遣祭的。

至元六年遣官致祭是宰相们的建议,“曲阜林庙宣圣所生之地,非他庙学比”,所以建议派翰林修撰周伯琦奉香酒到曲阜释奠,按期在八月六日上丁也就是秋祭时行礼。至正二年是皇帝主动安排的,“敕中书俱奁芗朋酒”,命集贤直学士郭孝基到曲阜致祭,经衍圣公孔克坚择日,于十二月丁巳行礼。至正八年也是根据宰相们的建议,派宣文阁授经郎董立“以香酒干羊致祭于曲阜孔子庙”,于八月二十五日行礼。

清朝有两次,一次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