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礼器与祭品
唐代配享仅颜子一人,称先师,祭器与祭品与孔子相同,笾豆各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在前楹间孔子酒尊之东设牺尊、象尊、山罍各二,尊加勺幂,与孔子相同。州县释奠仅以颜子陪祀,礼器与祭品也与孔子相同,都是“尊二,笾豆各八,簋二,簠二,俎三”。
宋代释奠前期以颜子、孟子配享,北宋末增加王安石,但不久被罢,南宋末增加为四配,礼器都与孔子相同:十笾豆,八俎,二簠二簋,三铏,二登,一盘,祭品也与孔子相同。
金代以颜子、孟子配享,释奠祭器与祭品和孔子相同,国学为十笾豆、二簠二簋、二俎(二俎误,应该为三俎,详见本章第二节主祀礼器),州学为“每座尊二,笾八,豆八,簠二,簋二,俎三”,县学不举行祭祀活动。
元代前期配享仅颜子和孟子,延祐三年(1316年)才采用南宋制度设四配。配享祭器采用唐代制度,与正位相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登铏俎各三。
明代曲阜孔子庙配位释奠陈设图
明代四配每位一坛,俎一(羊五体,家五体),铏二(均实和羹),爵三,簠二(分别实黍稷),簋二(分别实稻粱),笾十(分别实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醓醢、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篚一(实帛),馔盘一。较正位减少牛和登,配享不再与正位相同。嘉靖九年厘正文庙祀典后,笾豆改为八(笾减脾析、豚胉,豆减白饼、黑饼),与正位的差距加大。
清代国子监文庙配位释奠陈设图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制定春秋释奠制度,四配每位一案,计有爵三(置于一坫),铏二(均实以和羹),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笾八(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菱、栗、鹿脯、芡、榛),豆八(分别实以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篚一(实以帛一端),俎一(羊一解为五体,家一解为五体),炉一焚香,灯二燃烛。东西各设一尊。雍正元年(1723年),颁布《文庙祭品图》,四配均添设爵一。道光《钦定国子监志》虽然未说明羊家的做法,但孔子神位前既然不再解体,四配前的羊家也不应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