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祠历史
东汉时,孔子弟子颜回已经配享孔子。唐总章元年(668年)加封曾参为太子太保并配享孔子。开元八年(720年)增加十哲配享,曾子位于十哲之后,设坐像,均预享祀,同时将七十二贤画像墙上。七十二贤中有颜子之父颜无繇、曾子之父曾点,于是就带来一个问题,儿子位置在父亲之上,祭祀时儿子先于父亲享受,子处父上,子先父食,不符合儒家伦理。宋元丰七年(1084年)增加孟子配享,大观二年(1108年)以孔子之孙子思从祀,古人认为子思为孟子之师,这又带来徒处师上、徒先师食的问题。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子思升十哲,咸淳三年(1267年)升配享,也带来子处父上、子先父食的问题。南宋时淇迈首先提出子处父上的问题,“子处父上,神灵有知,何以自安?”姚燧将问题一并提出,“由孟子而视子思,师也;由子思而视曾子,又师也;子思,孔子孙也。弟子于师,孙于祖,坐而论道者有之,非可并南面,况又祀无繇、点、鲤于庭。夫学宫,将以明人伦于天下,而倒施错置如此,奚以为训?”元代熊禾建议:“宜别设一尝,以齐国公叔梁纥居中南面,颜路、曾点、孔鲤、孟孙氏侑食,东西向。春秋二祀,当先圣酌献之时,以齿德之尊者为分献官行礼于齐国公之前,其配位亦如之,如此则亦可以示有尊而教民孝矣。”[196]
曲阜孔子庙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明正统三年(1438年),曲阜孔、颜、孟三氏学教授裴侃上疏,将颜子、曾子、子思、孟子之父配享于齐国公殿,“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颜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庭;无繇、子晳、伯鱼,父也,从祀廊尻;非惟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纥元已追封启圣王,创殿于大成殿西崇祀,而颜孟之父俱封公,惟伯鱼、子晳仍封侯,乞追封公爵,偕颜孟父俱配启圣王殿”[197]。皇帝令礼部商议后同意将四配之父改祀启圣王殿。
明嘉靖九年(1530年),张璁建议厘正文庙祀典,其中建议之一是另设启圣祠,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朝廷同意,“凡学别立启圣祠,中祀叔梁纥,题启圣公孔氏神位,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两尻以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俱称先儒”[198]。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增加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
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先人王爵,“木金父公为肇圣王,祈父公为裕圣王,防叔公为诒圣王,伯夏公为昌圣王,叔梁公为启圣王”,奉祀在原启圣王祠内,将启圣王祠改称崇圣祠。次年,增加张载之父张迪从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