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孔子是一位影响广泛而且深远的人物。他生活在春秋时代,在乱世之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并努力地去实践它,终究成为世界历史中引人嘱目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间国家的指导思想,被视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按照东方食德报功的传统,中国和近邻的朝鲜、日本和越南都建造了众多奉祀孔子的庙宇。“国之大典,在祀与戎”,祭祀孔子被列入国家祀典,历代不断制定祭祀制度,逐渐完善了孔子庙的祀典。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孔子庙的祀典制度。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奉祀制度,其二为祭祀制度。
奉祀,对于孔子庙的祀典而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孔子庙祭祀的人物。孔子庙奉祀孔子,也以孔子弟子和后世儒家代表人物附飨。最早附飨的是孔子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到鲁国,亲诣孔子故宅祭祀,“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从唐代开始,孔子庙奉祀人物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主祀、附飨和附祀三大类。主祀只有孔子一人,附飨有孔子的许多弟子和历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附祀更多的则是地方人士。附飨人物根据与孔子的关系近远和对儒学的贡献大小分成配享、配祀、从享和从祀四小类,具体名称为四配、十二哲、先贤和先儒。附祀人物则分作名宦和乡贤两大类。主祀和附飨人物是统一的,由国家统一规定;附祀人物虽然不统一,但是必须由国家批准。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在人类文明中,祭祀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孔子祭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的祭祀之一。祭祀孔子最早是从孔子去世后的阙里家庙开始的。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自吊唁,“诔之曰:‘昊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从此拉开了国君祭祀孔子的大幕。祭祀的名目,汉代春秋释奠,西晋四时致祭,北齐增加月朔行礼,宋代增加四孟月释菜,历代有所增减,最终确定为春秋仲月上丁释奠,每月初一释菜、十五行香,此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皇帝亲祭、临雍和告祭、献功、新中进士释褐及地方官上任后的拜谒,等等。祭祀的等级,汉高祖始以太牢;晋代乐用四悬,舞以八佾;刘宋改为轩县之乐,六佾之舞;唐代确定为中祀;南宋和明朝均一度改为大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终升为大祀,祭祀等级与天地等同。与祭祀等级相适应,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祭祀礼仪、音乐、歌章、舞蹈、礼器和祭品,祭祀孔子成为融合了礼仪、音乐、歌唱、舞蹈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艺术,成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孔子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孔子庙之所以建造在学校内,目的就是对人们特别是国家后备管理队伍进行成圣成贤的教育。虽然从理论上讲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但实际上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不能成为圣人,退而求其次,可以成为贤人、成为成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努力的目标,所以孔子庙中奉祀至圣、四配、十二哲、七十九位先贤和七十七位先儒及在本地有善政的地方官员和有嘉言懿行的本地贤达,向人们提供一系列的学习榜样。
本书力求对孔子庙的祀典制度做一个整体的研究,也为此后从事相关专题研究的同仁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由于资料搜集方面困难很
大,笔者虽竭尽全力但仍力有不逮,距离设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希望读者能对本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