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官春秋释奠历史

遣官春秋释奠历史

早期国学祭祀孔子,都是以学官为主祭的。北齐时国学以祭酒主祭,“每岁春秋二仲常行其礼,每月旦,祭酒领博士已下及国子诸学生已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已下、太学诸生阶下,拜孔揖颜”[163]。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改为皇帝遣官致祭,“名称国学,乐用轩悬,樽俎威仪,盖皆官备,在于臣下,理不合专。况凡在小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今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辞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164]。从此,各代国学孔子庙都以皇帝的名义致祭,除个别情况皇帝或皇太子亲祀外,一般是皇帝遣官致祭。

唐代初定祭酒初献,司业亚献,博士终献,皇太子释奠时皇太子为初献,祭酒为亚献,司业为终献。唐开元七年(719年)皇太子释奠时改为皇太子三献,开元二十八年改为以三公摄行事。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为差太尉、太常、光禄卿三献。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恢复唐初制度,仍以祭酒、司业、博士为三献,但有时以礼部、太常寺、国子监官摄。明淇武元年(1368年)定为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迁都北京后,南京国子监以祭酒行礼,仍然称皇帝谨遣。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定春秋释奠遣大臣祭孔子及四配,翰林官二员分献十哲,国子监官二员分献两尻。清顺治二年(1645年)定春秋上丁释奠遣大学士一人行礼,翰林官二人分献,国子监祭酒祭祀启圣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