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祀尊号
2025年09月26日
配祀尊号
早期配祀十哲自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弟子以来,爵位一直高于其他弟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颜子为兖公、闵子骞为费侯、冉伯牛为郓侯、冉仲弓为薛侯、冉求为徐侯、仲子路为卫侯、宰子我为齐侯、端木子贡为黎侯、言子游为吴侯、卜子夏为魏侯,追封其他弟子为伯爵。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颜子国公为兖国公,其他九人为公:闵子骞为琅琊公,冉伯牛为东平公,冉仲弓为下邳公,宰子我为临淄公,端木子贡为黎阳公,冉求为彭城公,仲子路为河内公,言子游为丹阳公,卜子夏为河东公,其他弟子由伯升侯。
金初文宣王庙孔子、颜子和孟子采用宋朝尊号,其他仍然采用唐朝封号。金承安二年(1197年),十哲及以下一律升高一等,“旧封公者升为国公,侯者为国侯,郕国以下皆封侯”[47],此处郕国有误,应为郕伯。
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闵子骞为费公、冉伯牛为郓公、冉仲弓为薛公、宰子我为齐公、端木子贡为黎公、冉求为徐公、仲子路为卫公、言子游为吴公、卜子夏为魏公、颛孙师为陈公。
朱熹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年)改封微国公,淳祐元年(1241年)从祀孔子庙,元皇庆二年(1313年)从祀,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封齐国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文庙祀典,取消封号,十哲一律改称先贤,清代增加的有若、朱熹也一样被称作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