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氏和毛利氏

一、陶氏和毛利氏

大内义隆被陶晴贤灭掉后,来自丰后国的大内义长继承了大内氏的家业。然而,实权依然掌握在陶晴贤手中。陶晴贤假借大内氏的名义铲除异己,巩固了陶氏在周防国、长门国、丰后国、筑后国的势力。这时,毛利元就不服从陶晴贤的命令。毛利元就为了大内氏和自卫,经常与尼子氏作战,不让尼子氏染指安艺、备后之地。毛利元就的二儿子毛利元春继承了吉川家族的家业,三儿子毛利隆景继承了小早川氏的家业,成为毛利元就的羽翼,巩固了毛利元就在安艺国和备后国的势力。毛利元就入侵安艺国严岛、樱尾、金山等城堡,吞并了管田光则的西条槌山城。毛利元就还攻克了备后国的高杉城等多座城堡。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五月,为了扳倒陶晴贤,毛利元就和三本松城的吉见正赖联手,形成攻守同盟,明确与陶晴贤断绝关系,进行对抗。于是,陶晴贤首先进攻吉见正赖的三本松城。毛利元就让部将二宫援助吉见正赖。吉见正赖支撑不住,把自己的嫡子吉见龟王丸作为人质送往陶晴贤处,向陶晴贤请求议和。陶晴贤答应了这个请求,撤军后去和毛利元就作战。

在此之前,毛利元就造反,陶晴贤派宿将宫川房长前去镇压,毛利元就斩杀了宫川房长,声威大振。毛利元就为了引诱陶晴贤的大军到狭隘之处,以便将其全歼,在神道的圣地严岛的北岸宫尾筑城。接着,毛利元就派出间谍放出风去,说在严岛筑城对毛利元就不利。陶晴贤不听弘中三河守的劝谏,果然中了毛利元就的计策。弘治元年(1555年)九月,陶晴贤从今津出发,率军乘船来到严岛后上岸,让数百艘兵船在沿岸警戒,防备毛利元就的援兵到来。接着,陶晴贤率大军攻打宫尾城。见陶晴贤上了当,毛利元就率兵三千五六百人将大营设在草津,之后又移到地御前,开始部署兵力。这时,伊予国的来岛、村上等前来救援,毛利元就势力大涨。毛利元就将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精兵,由毛利元就亲自率领,从背面袭击陶晴贤的大营;第二部分由小早川隆景率领,援救宫尾城,和城兵相呼应,牵制敌军;第三部分由村上、能岛等率领,在安艺国本土、宫内、大野等地防备敌人的海军。弘治元年(1555年)九月三十日,大雨滂沱,海上波涛汹涌。毛利元就打算趁敌人不备发动夜袭。陶晴贤的大营戒备松弛,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大败。小早川隆景、城兵和毛利元就的部队一起追击敌军。陶晴贤的败兵都乘船来到大野的濑户,又遭到能岛、村上等的袭击。陶晴贤逃到大江浦,找不到一条船,敌人越来越近,陶晴贤和部将垣并、山崎等一起自杀。陶晴贤的部将三浦房清等拼命防守,但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三浦房清等被赤川氏及吉川氏杀死。毛利元就大获全胜,回到樱尾城,将陶晴贤等的首级埋在洞云寺。

小早川隆景

毛利元就

严岛大捷决定了毛利元就的命运,为毛利氏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陶晴贤死后,大内氏完全失势,大内义长无力回天。毛利元就乘胜进入周防国,攻克岩国,招降周防国的将士。在大内氏的部下中,仓挂城城主上杉氏等迫于形势不得不暂时归顺陶晴贤,而今陶晴贤已死,大家都来归顺毛利元就。陶晴贤的儿子陶长房依然占据富田、若山等小城。这些小城被毛利元就攻陷后,陶长房自杀身亡。内藤隆世拥立大内义长为主君,占据山口。在毛利元就的进攻下,内藤隆世支撑不住,退到了胜山城。内藤隆世打算在大友氏的援助下苟延残喘。然而,在大友氏的援军尚未赶到时,毛利元就的部将福原贞俊等前来进攻,内藤隆世在城中自杀,大内义长在城外的长福院自杀。大内义长之死意味着大内氏的灭亡,陶长房之死意味着陶氏的灭亡。毛利元就不出两个月就平定了周防国、长门国,毛利氏的势力扩张至整个中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