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在伏见接见明朝使节

(六)丰臣秀吉在伏见接见明朝使节

明朝的议和使节沈惟敬打算和小西如安一起经朝鲜回明朝复命。文禄二年七月,沈惟敬在半路拜见李如松。李如松对沈惟敬说日军攻克了晋州城,议和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沈惟敬就此事责备小西行长,小西行长则反驳说朝鲜各道的明军还没有撤退,明军没有遵守和约。最后,沈惟敬说服石星撤军。沈惟敬一到明朝境内,就把小西如安留在辽东,和其他明朝使节一起回到北京。沈惟敬等禀奏明朝朝廷说带来了丰臣秀吉的降表。丰臣秀吉的部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怎么会向明朝呈递降表,丰臣秀吉也没有理由答应投降明朝的条件,可以看出这份降表是沈惟敬伪造的。本来平壤条约的条件就无从知晓,在纳贡、封王等条款上小西行长完全被沈惟敬给欺骗了,二者之间沟通不畅,自然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小西行长等学识浅薄,被沈惟敬误导了。明朝相信沈惟敬所说,明朝皇帝命令内阁成员讨论封王、纳贡之事,大家七嘴八舌,意见并不统一。最后,明朝皇帝还是相信石星、沈惟敬所说,顾养谦也帮着沈惟敬说话,决定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文禄三年(1594年)十二月,明朝把小西如安叫到北京,向小西如安传达了三件事情:一是日本从朝鲜撤走所有军队;二是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不许日本纳贡;三是日本发誓不再入侵朝鲜。明朝任命季宗城、杨方享二人为册封使,和沈惟敬一起出使日本。册封使和沈惟敬等待日本全部撤军之后,渡海去日本。文禄四年(1595年)九月,明朝的册封使抵达朝鲜京城,敦促日军撤出朝鲜。鉴于平壤的失败教训,日军撤掉了熊川、巨济、阳门、苏津浦的大营,其余的大营在明朝使节来到日军大营后再撤掉。石星再三催促明朝使节渡海去日本,于是明朝使节到了釜山。庆长元年(1596年)正月,明朝的正使李宗城担心日本不撤军,便从庆州逃回明朝。石星等在明朝皇帝面前说李宗城是奸臣误国,建议任命杨方享为正使,任命沈惟敬为副使。沈惟敬进一步劝说小西行长撤去西生浦、竹岛等的大营,之后于庆长元年六月十六日从釜山出发。朝鲜国王打算派世子出使日本,但在近臣的谏阻下派黄慎、朴弘长二人陪着杨方享、沈惟敬到日本。丰臣秀吉早在文禄二年(1593年)八月便离开名护屋,来到了伏见。因此,明朝使节到伏见桃山城去见丰臣秀吉。庆长元年六月十八日,明朝使节在堺浦登陆。庆长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明朝使节抵达伏见桃山城。朝鲜世子没有来,丰臣秀吉大为恼怒,不接见明朝使节。当时,日本京畿地区发生大地震,伏见桃山城受损严重,丰臣秀吉决定在大阪城接见明朝使节。庆长元年九月二日,明朝使节拜见丰臣秀吉,呈上金印及冕冠。庆长元年九月三日,丰臣秀吉设宴招待杨方享和沈惟敬二位使节,让僧人灵三、西笑承兑、永哲读明朝皇帝的国书。小西行长偷偷告诉西笑承兑改变明朝国书的原意后读给丰臣秀吉听,西笑承兑没有答应,如实读给丰臣秀吉听。国书中有“朕敕谕日本国王平秀吉”一句。丰臣秀吉听后大怒,大声说:

明朝封我为日本国王,岂有此理。我统一了日本,焉能接受明朝的册封。小西行长一直负责谈判事宜,难辞其咎,和明朝使节一起斩了。

小西行长拿出数封往返书信,竭力进行辩驳。西笑承兑也为小西行长说情,丰臣秀吉这才饶了小西行长,将明朝使节赶了出去。明朝使节从堺来到九州,踏上归国之途。

西笑承兑

小西行长和沈惟敬在朝鲜的平壤和京城约定的事情并没有明证,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无从知晓。然而,从事情的前后经过及名护屋条约的内容来看,日本人的理解是“明朝向日本纳贡,封丰臣秀吉为明朝国王”。而《明史·朝鲜考》中写道:“秀吉即怒曰:‘天朝遣使封我,我不敢辞,朝鲜绝不许和。’”很显然,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本来丰臣秀吉远征的目的是让明朝臣服于日本。因此,日本撤军议和是想达到原来的目的,让明朝臣服于日本,给日本纳贡,丰臣秀吉做明朝国王。小西行长和宗义智负责与明朝谈判,应该知道丰臣秀吉的想法。然而,小西行长对汉文的理解能力不够,在沈惟敬的误导下,把事情办糟了。丰臣秀吉已经将有自己、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等联合署名的名护屋条约奏请天皇批准了,却没有付诸实施。由此可见,沈惟敬口才很好,骗过了日本众将。平壤条约和京城条约与明朝朝廷有关,名护屋条约则与朝鲜有关。日本将士虽然在军事上获胜了,在外交上却被沈惟敬欺骗了,日本将士五年的辛苦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