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在词典学研究和电子词典编纂中的启示
计算词典学是计算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采用语言学、词典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电子词典的设计、编纂、使用和评价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章宜华,2004:13)。
今天,我们重提Halliday的机器词典思想,其目的不仅仅是回顾他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词库理论在计算词典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从而在词典学的跨学科研究和电子词典的编纂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2.5.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词典学的“联姻”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在词典编纂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借鉴语言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王馥芳,2003)。另一方面,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发生了一场“词汇主义”的革命,语言描写的重点已经从“以句法为中心”转移到了“以词汇为中心”(章宜华,2004:3)。在这两股合力的作用下,语言学和词典学两门学科日益接近。
在此背景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在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型词典编纂的创新。目前,越来越多的词典学家开始关注功能主义语言学,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价值和作用。雍和明(2003)指出词典学应该从语言本体研究模式中摆脱出来,将词典和词典学问题置于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姚喜明和张霖欣(2008)研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几个核心思想——语言的系统性、功能性、层次性、社会性和或然性,初步阐述了它们对于词典功能、释义方式、语用标注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一些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也热衷于词典学研究和词典编纂工作。例如,彭宣维(1998)应用三元功能理论提出了改进双语词典编纂的方法和途径。Crowther,J.和张德禄(2006)编写了《牛津英语搭配词典(英汉双解版)》,Waters,A.和杨信彰(2008)编译了《牛津英汉双解学生词典》。这些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扩大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词典学界的影响力。
我们认为:为了进一步促进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词典学的交叉和融合,有必要深入研究Halliday本人的机器词典思想和相关的成果。他的词库理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词典学的研究与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在一个“适用语言学理论”(Applicabl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推动词典学和翻译学之间的间性研究,尤其是针对词典中的“对等词”、机器翻译与词典等一系列问题的跨学科研究(陈伟,2007)。二是在词典学的研究中,应该充分关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这已经成为当代词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2.2.5.2 电子词典编纂结构的改进
机器词典又称为双语或多语电子词典。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与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存在密切的关系。在1990年前后,机器词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部分词典改造成为供人查阅的电子词典(章宜华,2004:2),在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Halliday机器词典研究的初衷是服务于机器翻译的需要,但是他所提出的同义词词库法对于电子词典的编纂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服务于语言教学的需要。
以英语介词的编纂为例。在一般的辞书中,介词往往单列为一个词条,然后为之提供各种释义项。然而,这种编纂方式往往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一是介词意义繁多,难以记忆;二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出现搭配不当的情况。
而Halliday采用同义词词库法,将整个介词看作是一个词汇序列。然后,他进一步把介词分为两大类:决定介词(determined preposition)和替换介词(commutable preposition)。前者指的是介词的出现取决于前面或后面的语言成分,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①前决定介词(pre-determined preposition),例如“depend on”中的介词由前面的“depend”决定;②后决定介词(postdetermined preposition),例如“on the other hand”中的介词为“the other hand”所决定。而“替换介词”指的是短语中的某个介词可以为其他介词所替换,此时会产生意义的区别。例如,“stand up”中的介词替换为“down”以后,产生一个新的短语“stand down”(ibid.:16-17)。
在编纂同义词词库的时候,“决定介词”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出现,而是作为决定词的一个语法形式。“前决定介词”与其决定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共同组成一个词条。如果决定词是一个动词,与介词构成的这个语法形式就是其及物形式。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往往通过“of”连接。而“后决定介词”也是与其决定词作为一个整体输入进词库。“替换介词”可以进入不同的系统。它们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作为词汇变体,即与动词进行组合,例如“stand up”“stand down”等;第二种情况是可以对介词进行单独的翻译。例如,“He went to London”和“He lives in London”中的介词“to”和“in”均可以翻译为意大利语中的“a”(ibid.:17-18)。
与之相比,大部分辞书中都没有对介词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研究,而是把所有的介词都处理为了“替换介词”中的第二类。实际上,很多介词是附着于其他词类,或者是其他词组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对这部分介词也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即进行单独的翻译,则所获得的对等词往往缺乏语言学上的理据,在教学中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与运用。
总之,Halliday的机器词典思想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