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复杂性科学的理论途径

5.5.1 复杂性科学的理论途径

近三十年来,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复杂性科学。目前,它的影响力已经从自然科学渗透到了人文、社会领域,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之一。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而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特征(成军、莫启扬,2009:158-163):

(1)非线性和非平衡。一个复杂系统通常由众多的子系统组成。它们之间存在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相互作用,使整体超越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当系统功能语言学表示为一个巨型系统网络时,同样会体现出非线性和非平衡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个巨型系统“还原”为五个基本式,但是它并不是五个基本式的简单“叠加”。换言之,五个基本式在组合过程中会相互作用,必然产生出各种复杂的相干结构。

(2)动态性和自组织性。复杂系统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就可以自行构建一个宏观有序的结构。

当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语篇生成系统时,所建立的系统网络同样具有动态性:在系统网络中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反过来对系统网络结构本身产生影响,从而实现该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

此外,这些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自组织性。在建立一个系统网络的初始时候,往往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而一旦建成之后,则需要充分发挥该系统的自主性。这是衡量系统网络是否具有智能的一个重要标准。

总之,复杂性科学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知识表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它促使人们关注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并充分认识到了在建立复杂系统网络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非规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