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日语中的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及物/不及物动词这对概念,来自英语的transitive/intransitive verbs。而transitive/intransitive verbs在日语里则对应的是「自動詞/他動詞」。为了消除不同译词之间由于不同语言背景而产生的差异,本文正文里依然把这一对概念称为「自動詞/他動詞」。
关于日语里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先行研究不计其数。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传统日本语学的研究,以形态为中心,虽然兼顾意义,但对语义的涉入不深。而以影山(1996)为代表的现代语义学研究,虽然以语义为中心,兼顾形态,但其语义与形态之间的巨大龃龉总是遭到后续研究的诟病。所以从现状来看,仍然有非常多的问题等待解决。而本书的目的,是想要先追踪出这种龃龉为什么会产生。
为了追踪这个龃龉的产生,本书以句子为单位对及物/不及物动词进行考察。前文提到,日语里关于及物/不及物动词的先行研究不计其数,但其中以句子为单位的研究尚不多见。本书从语料库中提取真实的句子,以句子为出发点,对及物/不及物动词进行考察,并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Event Structure理论对其进行重新整理。综上所述,以句子为单位,结合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研究日语的及物/不及物动词,是本书的创新之处,也是意义所在。
2.本书的构成和各章概要
2.1 本书构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先行研究
第三章 Causal Relationship
第四章 从「他動詞」的角度看[-cause]语义关系Ⅰ
第五章 从「他動詞」的角度看[-cause]语义关系Ⅱ
第六章「他動詞」的语义结构小结
第七章 从「自動詞」的角度看[-cause]语义关系
第八章 以动词的时相(aspect)变化证明以上假说
第九章 结论
2.2 各章概要
第一章,首先,从本文的角度界定、明确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这一对概念,从形式上定义,可以以要不要带宾语,即宾格助词「を」来判断。但以形式为标准,无法解决一些问题,典型的比如移动「を」格的问题,「魚が池を泳いでいる」就是一个带「を」格,却很难解释为及物动词的例子。从语义上定义,就是语义里有没有「働きかけ」,但语义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很难形成一个可计量的标准。本书对这类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统一从Event Structure的角度重新予以定义。其次,明确本书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并简述论文构成。
第二章,研究综述。从传统和现代两条线索系统整理跟及物/不及物动词有关的先行研究,分析其意义,找出其问题,并澄清本书可以对其进行怎样的补充、完善,以及本书是如何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的。
第三章,首先,阐述本书使用的理论,整理其发展脉络,包括(Ⅰ)在认知语言学之前的阶段,(Ⅱ)认知语言学的阶段,和(Ⅲ)该理论被引入日本后在日本的发展等。Langacker认为,对于同一个事件(event)或事物,由于感知主体有着不同的视角,其观察、认识、理解客体的过程也不同,客体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也就不同。这个表象的形成,与感知主体如何过滤客体有关。被过滤或忽视的部分,成为背景;被保留、聚焦的部分,成为前景。同样的道理,每个语言在表达同一个事件时,都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个事件中的某一些环节被前景化,另一些环节则被背景化。比如“张三打了李四”这个事件,可以用被动式来表达:“李四被张三打了”,这个被动式可以省略成“李四被打了”,这时动作发出人“张三”就被背景化了。而“李四被打”依然在前景。但事件总有一个真值,张三发出了打的动作,有一个力从张三那里传递到了李四那里,李四接收到这个力,并产生(或不产生)变化。虽然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真值,也就是力的传递是不变的。本书采用William Croft的Causal Chain的模型,来标记这个真值,也就是力的传递方向。其次,从词典中选出所有的常用及物/不及物动词,形成清单。再以这张清单上的动词为考察对象,在语料库中查找,并大规模抽取这些动词的实用例句,然后逐一使用上述Causal Chain理论来进行分析,考察它们能不能通过该模型的测试,最终得出可以进入和无法进入Causal Chain的及物动词句/不及物动词句,并以后者为考察、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考察其语义中哪一部分以怎样的方式被背景化了。对无法通过Causal Chain测试的及物动词句,在第四、五章中展开分析,在第六章中进行小结。而对无法通过Causal Chain测试的不及物动词句,在第七章中展开分析,并在第八章中验证该分析所提出的结论。
第四章,分析其中一种无法进入Causal Chain的及物动词句。这种句子可以对应先行研究中所谓的「介在性の表現」。本书用更充足的句子实例对其进行基础数据的补足,并从Event Structure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整理,在理论的高度上对原有的先行研究进行改善。第五章则分析另一种无法进入Causal Chain的及物动词句。这种句子可以对应先行研究中所谓的「状態変化主体の他動詞文」。本书同样用更充足的句子实例对其进行基础数据的补足,并从Event Structure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整理,在理论的高度上对原有的先行研究进行改善。
第六章,运用Event Structure理论对上述两种现象进行统一的说明。除了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语义素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现象共有<意志性><働きかけ性>等语义素之外,从Event Structure的角度看,两者都不是像一般的动词那样表示单一事件(single event),而是表示复杂事件。这个复杂事件中包含着单一事件。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1)复杂事件及物动词的语义结构
也就是说,在一般的动词所表示的单一事件之上,再添加一个主体,形成复杂事件。这种一个动词语义结构中可以包含复杂事件的现象,目前除了日语还未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同类。
第七章,关于无法进入Causal Chain的不及物动词句的考察和分析。与及物动词语义结构的添加主体相反,不及物动词的情况则是在一个Causal事件中人为地去掉一个主体。比如不及物动词「煮える」,如果没有一个主体去做「煮る」这个动作,客体不可能自己变成「煮える」这个样子。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客体自为的变化,而一定有一个动作发出者——主体的存在。但在「煮える」这个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结构中,这个主体被人为地去掉了。日语中这样的不及物动词大量存在,如「建つ、植わる」等。
第七章所述的不及物动词并非如影山(1996)所阐述的那样在形态上有[-aru]特征,而是在语义上有<瞬間性>特征,就是在时间上没有延续性,都是一个瞬间的变化。从Vendler的分类法来看,都属于达成性动词。在第八章,使用语料库统计法,对这个种类的不及物动词进行验证,从数据的倾向性来说明其时间上的瞬间性特征。
第九章,总结整篇论文,并指出本书的缺点和尚无法完成的问题,留作今后的研究课题。
3.感谢的话
感谢日本筑波大学矢泽真人教授在作者博士期间给予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悉心的指导,也难忘在笔者归国工作后矢泽老师从未间断的提携和教诲,这是更为难得的。如果没有如此幸运地遇到矢泽老师,本书很难面世。
感谢北京大学日语系的全体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的陈岩教授给予笔者的教导和帮助,感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车丽娟教授、唐向红教授在工作中给予笔者的关怀和指导。也感谢家人默默地支持和付出。
最后,这是笔者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虽然在此时此地已经倾尽了全部的脑力和体力,但由于资质不足、资历尚浅和经验欠缺,一定会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希望同侪给予批评和提点,涕零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