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孕期预防

第五节 新生儿黄疸的孕期预防

新生儿黄疸这种情况有轻有重,轻则不用管它过几天就自己消退了,重了必须到医院小儿科专门诊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及时有效地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病虽然是在生后三五天发现,但其实早在孕期就已经埋下隐患了。新生儿黄疸的病理基础是由于胎儿出生后其血液内的多余红细胞失用性分解而造成血中胆红素相对或绝对升高,超过了肝脏代谢的能力引起的皮肤和黏膜黄染。大部分细心的家长都曾经发现并经历过这种现象:你的或别人的宝宝在出生后的1~3个星期内,皮肤和白眼球会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一般生后三五天出现,足月新生儿在一周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早产儿黄染较重,出现较早而且消退延迟),对孩子的健康状态和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也有一部分患儿因黄疸过重而出现了明显的症状,留下了永久的残疾。大部分家长对这种情况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有的大惊小怪,有的则漠不关心,直到患儿发生了典型的“胆红素脑病”,出现了发烧,尖声哭叫,颈项强直或呼吸暂停,循环和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的情况时才大惊失色。但是到了这一步,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正常发育,甚至还会留下不能治愈的后遗症。所以敬告各位家长一定不能马虎和掉以轻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密切观察,及时治疗。

那么,新生儿黄疸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又该怎么预防呢?下面的章节会以科学普及的程度和方式尽可能地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帮助和选择。

黄疸是一般新生儿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和疾病,也是医学界在有关学术问题上争议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尽管绝大多数的新生儿黄疸预后良好,但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的毒性,所以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而延误治疗,可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血液中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多余红细胞的分解,在一般情况下,胆红素可在肝脏内经过加工后从大小便中排出。正是由于身体这种功能的正常存在,所以血中胆红素可以维持在一个不影响健康的范围内少量波动。如果因为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新生儿溶血造成的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胆红素排泄减少(如肝功能不全,肠道功能障碍等)造成血液中的总胆红素升高,而其中的未结全胆红素(又叫游离胆红素)就会从血液中进到组织内引起全身各组织的胆红素浸润(黄染)。尤其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的胆红素危害更大,特别是对脑的神经核区域(功能区)的破坏可造成不能治愈的诸如感觉性听力丧失,眼球运动障碍和肢体定位平衡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损害医学上称为“胆红素脑病”,亦称“核黄疸”。它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的)分为四期,即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前三期又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第四期称为“慢性胆红素脑病”。第一期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嗜睡,肌肉软弱无力,吃奶时没劲,喂饱的时间明显延长(吃得慢了)。进入第二期时开始发烧,同时伴有肌肉紧张(就是老百姓说的“抽筋”)。患儿尖声哭叫,头向后仰,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第三期通常发生在患病1周以后,孩子身上的肌肉又开始逐渐变软,抽搐减少或停止,代之以肢体软弱无力,很少活动。那些出生时体重较轻的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时,通常缺乏上述典型症状,而直接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呼吸循环功能急剧恶化等。病情凶险,临床死亡率比较高。第四期即所谓的慢性胆红素脑病期,也就是“核黄疸后遗症期”,可有典型的演变过程。一般第一年主要表现为肌肉软而无力,喂养困难和尖声哭叫,颈部常出现强直,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其余的如共济失调(肢体协调功能障碍和不自主运动等,统称为“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听觉异常,眼球向上运动受限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一般在1岁以后甚至更大些才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有些急性期不明显的新生儿患者,也可以直接出现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异常等后遗症。

前面讲过,这种病的起因主要是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急剧增多造成的。而血中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新生儿体内那些多余的红细胞的破坏和分解。那么,新生儿体内那些多余的红细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多余的红细胞呢?这还要从胎儿在母体内的特殊环境说起。

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其机体生长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是由胎盘供给的,而供给胎盘的血氧来自子宫动脉。那两条细细的子宫动脉不仅要满足孕妇内生殖器官自身的营养需要,还得满足逐渐长大的胎儿的营养需求。而氧气必须得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才能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并且由于生活在子宫内的胎儿不能自主呼吸大气中的氧气,只能从胎盘血液中的红细胞那里获得,但是胎盘血中的氧分压远不如大气中的高,所以就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居民一样,在大气中氧分压比较低的状态下,只能靠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来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因此,未出生的胎儿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生活在宫外大气环境中的人群。

可是一旦胎儿出生离开子宫,剪断脐带,实现了自主呼吸以后,由于大气中氧含量明显高于脐带血,所以原先储备在胎儿体内的红细胞就用不了那么多了,就会被机体自主分解淘汰。随着多余红细胞迅速地崩解,血液中的胆红素必然很快升高,一旦超过自身(肝脏)的排泄能力,就会从血液中浸润到组织内,导致黄疸的出现。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人为地逐渐从早期就开始控制胎儿血中红细胞增长的速度,特别是孕后期胎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使其尽量接近或略大于出生后维持自主呼吸时所需要的标准,那么,孩子出生后的胆红素就不会迅速而明显地增高了,就可避免和减轻新生儿黄疸发生的机会和危害。

再者,胎儿血中红细胞之所以格外多,是因为他处于一个较低氧分压的环境而采取的一种代偿性的适应措施。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提高孕妇血中的氧分压,使其供应子宫和胎儿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加,足够满足其代谢和增长的需要,胎儿还有必要再制造多余的红细胞吗?这虽然只是个设想,但已在临床实践中被间接证实。比方说当孕妇在孕中、后期因为自身贫血、多胎妊娠或其他因素在产前体检时被告知胎儿宫内缺氧,医生会要求她们经常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定时或不定时地吸氧。还有一些家庭条件好、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孕妇会主动从孕中期就开始在家里经常吸氧,随访观察她们生的孩子出现新生儿黄疸的概率明显降低。就是有也很轻微,不足以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因此,建议那些有生育要求或已是准妈妈的家长们,尝试着从孕中期开始,在取得孕检产科医生的同意和指导下,经常定时或不定时地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吸氧,平时多在阳光充足的绿叶植物丛中逗留,有意识地提高自身血液中氧气的含量。这样不仅对腹中的胎儿有利,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大有裨益的。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再到医院里抽血检测几次氧分压,观察和对比一下吸氧前后的变化和差别,为今后的吸氧机会、次数和时间提供参照就更好了。记住,通过孕期吸氧来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黄疸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一定要在孕检时取得产科医生的支持和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切不可闻风而动,无知起哄。而且一定要在生完孩子后继续坚持再吸一段时间,并逐渐减少其次数而慢慢过渡到孕前状态(可以到医疗机构检测一下自身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当它们都在正常范围以内)的时候,才能停止这种额外的吸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