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和选择
读书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能通过读书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悟出真谛。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一定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想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可以从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培养他们读书的好习惯和乐趣。
首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最好是有专门的书房,而且与周围环境的隔音效果要好。房间里除了书报和几张字画以外,不要有其他的装饰和摆设。在孩子们阅读的期间不能有外人随意在他们身边走动,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早期应由他们的父母或和他们最亲近的人陪伴着,看一些色彩鲜艳的有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或花草和水果图案的读物,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和集中在看书上时,就可以一边看一边教他们认识小动物和上面的文字。反复多次,时间长了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把书递到他们手里或者是放到他面前的书桌上,陪着他们看或是让他们自己看。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频繁地更换新书,也不要把几本书同时放在他面前,以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一定要设法坚持到他们能把一本书看明白了为止。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三岁以上的孩子就能跟家长交流和讲述他们看过的内容了。
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的孩子一次阅读的时间应越短。学龄前儿童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目的是防止他们出现疲劳继而产生厌倦。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的初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讲解书的内容时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形,配以动作和表情的变化,设想阅读内容中可能出现的声音并努力模仿给孩子听以增加他们的乐趣。中后期(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着手培养和锻炼孩子自己阅读的能力,但一定要在他们读过之后与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可以让他们先说说都看了什么书,知道了什么内容,再和他们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觉,对他们的阅读效果及时给予鼓励、表彰、启发和指正,借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继续读下去的热情和信心。比较小的孩子以鼓励为主,对于比较大的理解力强的孩子则应以启发和指导为主,而且必须及时纠正他们对所阅读内容出现的误解,以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孩子开始自己阅读后,初期因为所阅读的内容少,涉及的又大多是生活题材的,所以应该训练他们用朗读的方式,并努力教会他们按照书中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调和语气以不同的节奏朗读,读的有声有色,有模有样。这种阅读方式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用标准的声韵和语调发音,说好普通话,更可以开发和锻炼他们的表演天赋与表达技巧。在进行这种阅读训练的时候,其他的家庭成员也可以积极参与进来,按书中的内容分角色朗读。这样一来既增添了孩子读书的乐趣,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参与集体表演的配合能力。到了10岁以后,孩子的学习能力增强了,阅读水平提高了,可以引导和训练他们练习默读以提高阅读速度,同时开始让他们锻炼着记忆和背诵阅读过的内容(一般内容只要能做到复述一遍就可以了,但比较重要和精彩的内容最好能原文背诵)。
条件好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锻炼着用说评书、讲故事的形式把看过的内容与家人、同学和亲友分享,而且要鼓励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大胆调整结构,改变顺序,狗尾续貂,锦上添花。甚至可以为小说续写后传,为纪实编纂前言。然而要想做到这一步,必须建立在对所阅读的内容虽不至于能倒背如流,却能了然于胸,而且真正领会了原作者的立意和构思,掌握了该书的精髓之后。
当孩子进入初、高中阶段时,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也已初步形成,具备了评价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时就可以让孩子对书籍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并对读过的内容尝试着写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参加或自发组织读书会,与爱好文学的书友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互相启发,互相修正,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的深入,指的是在通读的基础和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专业有选择地去进行选读、深读和精读。意思就是说不仅要在面上广,还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在一个方向深入下去,然后在自己最喜欢最适合与擅长的某一个领域再扩展开来,用前人的智慧和别人的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启发自己,并争取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用自己全新的理论和知识为其树碑立传。
其实,读书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陶冶情操,升华道德和净化灵魂。中国古代的儒教和道教是教人做事,成人之美的典范。即使是为大部分人尚未真正理解和接受的佛教,如果我们能坐下来、沉住气地看上他几本普及读物,同样也能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化。经常读书的人会感到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乐趣。而且待人处事、演讲交流,因为内心充实、底蕴深厚,说出话来就会声如洪钟、掷地有声。娓婉时如春风拂面、细雨润花;激扬时如惊雷滚滚、瀑布奔腾。谈古能旁征博引、循经据典;论今则呼风唤雨,海阔天空。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