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素质和能力的优育选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
常听到有些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如何如何跟自己对着干。他们不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也不管身边的孩子是五六岁的还是十来岁的,都在找这样的理由并把它当作管不好孩子的借口。作者个人认为叛逆是一种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都可能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产生,好像没有那么明显的特定的时期。如果某一阶段比较突出也只能说明那时孩子和大人的矛盾比较尖锐,而且无法或没有机会通过交流在亲情的作用下缓解和消除。这种情况下一般成人是意识不到的,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也都茫然无知。但孩子们则完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就是想引起大人们的重视,看到他的存在,想到她的需求:就是想让大人们拿着当回事!但可惜而又可悲可叹的是出现这种情况和导致这种状况的家庭成员,除了指责和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以外,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深刻反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听话,甚至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孩子的愿望没得到满足,心里怄气。二是因为觉得父母做的和说的不对,但是又不敢当面反驳。三是认为父母的水平低,还不如自己;或是因为父母曾经有错误的言行而被孩子抓住了把柄,因此对父母的管教不服气。如果做父母的能力强了负责任了,总是能及时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正确引导和处理好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孩子耐心的解释和热情的帮助,让孩子知道你什么都比他强,离了你不行。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她还能不听你的话和你作对吗?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都有赖于科学家们的努力。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尊敬科学家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和国家社会制度先进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一是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实践证实,好奇心是探索和追求的原动力。出于好奇,人们可以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富,甚至为了满足好奇心,人们可以去冒险。父母从小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动去学、去问、去探索。那么好奇心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呢?大家都知道,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官来感知世界,各种刺激以各种方式通过神经纤维传入我们的大脑,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经过高级神经中枢的整合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再通过传出神经纤维送达有关的效应器官,出现相应的功能展示。
一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声音和光线以及对皮肤的不同刺激有反应。随着月龄的增长,小儿逐渐开始用五官去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事物。一岁左右的小儿主要是用嘴去感知,不管拿到什么东西。咬咬能吃的、口感好的就直接吃下去了,不能吃的、口感不好的就吐出来,尝到有刺激性的,干脆就哭,这就是他们对探索的反应。家长要做的就是用鲜艳的颜色挑逗他们的眼睛,用动听的声音挑逗他们的耳朵,用好闻的气味刺激他们的嗅觉,用好吃的食物刺激他们的味觉,用温柔的抚摸刺激他们的触觉,反复给予,不断强化。并对因所给予的刺激而做出的有意识的反应及时给以适当的、能为小儿理解和接受的热情的鼓励和奖赏。
在孩子会说话以后就可以经常和他们做一些探索和寻找的游戏。比如给孩子买了玩具先别直接给他,而是换个包装或藏在袜子和口袋里,让他猜猜是什么,如果实在猜不出来时就让她用手来摸,通过触摸物体的形状和质地来判断是什么玩具。说不准确也不要紧,只要能猜个大概就行。
再大些就可以带他们去接触新鲜有趣的事物,比如去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来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以引导和强化。一旦发现他们悟出了什么大人没有教过的知识,就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必要时还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学龄前进入幼儿园以后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重点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让他们去告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件事。或者给他们设计安排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做,并简单告诉他们做这件事的方法和程序,看他们完成得怎么样,就能知道他们是否理解了大人的意图。做好了给予表扬,做错了给予批评,并再次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顺便也培养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依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培养和调动起来了。
二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细致、全面、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只有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连续观察,才能发现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观察不光是用眼睛,身体的其他器官(主要是感觉器官,如耳、鼻、舌、皮肤)也要充分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多动脑子,把观察到的结果随时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初步印象,并拟定进一步的观察计划。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在观察过程中自己因事影响其连续性,应托付给身边可靠的助手帮助观察,并随时记录观察到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摄影备存。要善于激发、培养和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入手,逐渐过渡到成为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事和物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事的观察比较抽象,而对物的观察则比较形象和具体。年龄越小的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越差,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占了主导地位。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时,不光要想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更要顾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水平,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尽量掌握在游刃有余的范围内和程度上,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否则会让孩子反感而出现不必要的副反应。
具体操作可先从物体入手,先观察植物再观察动物,并逐渐过渡升华到观察事情上。观察事情的起因、观察事情的表现、观察事与事之间的关联、观察事态的发展,并做出自己的结论,最好能提出有前瞻性的看法。观察植物时应先观察静态时的特征和表现,如叶片的形状,花的形状和颜色,各种叶子和花朵相互之间的区别等。家长最好能同时给予讲解和学习有关植物学的知识。等孩子们熟练了以后再动态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在透明的花盆里撒上较大型的植物种子,如黄豆、葵花籽,等等,观察它们怎样吸水膨胀,如何生根,怎么发芽,什么时候长叶。还可以同时在花盆里种上几个玉米粒,等它们先后发芽长叶时观察这种植物的叶片和黄豆、葵花的叶片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别,各有什么特点。藤蔓类植物靠什么能攀缘在别的物体上生长,虫媒植物的花和风媒植物的花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到农田里去观察瓜类植物的雌雄同株异花现象,学会人工授粉的方法。观察它们是在主茎还是在侧枝上结的瓜,在第几个侧枝上结瓜多。还有花生是怎么长出来的,等等。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文化知识的增多,再带他们去认识和观察动物。观察青蛙怎么产卵,都把卵产在什么地方。小蝌蚪是怎么孵化出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长什么样子。为什么会有黑色和灰色白斑的蝌蚪,它们后来是如何脱掉尾巴长出四肢的。黑色的蝌蚪后来变成了什么,灰色的后来又变成了什么,等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买几个受过精的鸡蛋放在恒温箱里,调到合适的温度后孵化三周,让孩子注意观察小鸡是如何破壳而出的,以及小鸡们是如何啄食、如何吃活虫子的。
以上操作比较复杂,可以让孩子配合操作观察一些简单点儿的,比如养蚕。既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思考和学习的同时进行劳动锻炼,比如采桑叶喂蚕,清除蚕宝宝吃剩弄脏的桑叶梗和蚕沙,还可以收获劳动的成果——蚕茧。先让孩子借助放大镜观察幼蚕是怎样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怎样吃桑叶,什么时候蜕皮,蜕皮几次才能长大,怎么知道蚕宝宝成熟了。成熟后的蚕宝宝们怎样吐丝作茧,剥开蚕茧看看变成蛹的蚕宝宝什么样。再观察一下蚕蛾是怎么破茧而出的,蚕蛾是如何区分雌雄的,又是怎么交配产卵的,等等。既系统地观察了桑蚕的一生,还培养和锻炼了孩子自己动手养蚕的乐趣和能力。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对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观察事物的兴趣和方法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等孩子上到初中以后,逻辑思维和理解、表达的能力增强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也都有了基础,能自己看资料找答案了,就可以开始让他们进行比较抽象的对人和事的观察了。可以用命题作文的方式,比如让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一个亲人(或长辈或兄妹都行)。先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一遍(以方便在有差错的时候可以及时修改),等他们认为自己写的可以了我们看一遍,或者让他们念给我们听,看他们观察的是否仔细全面,给他们指出不足之处再进行细致的观察,再让他们即兴口述观察到的结果,看看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如何,我们再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等孩子锻炼的逐渐成熟,能准确描述被观察对象的全部特征,就可以让他们开始进行对事情的观察了。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情节和一种状况,比如他的两个朋友本来关系很好,最近突然闹别扭,谁也不理谁了,可以让他不参与其中而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和了解他们闹别扭的原因,进一步观察他们后来如何解决问题、重归于好的过程。或者去观察一下,原来学习挺好的某位同学近期成绩明显下降,让他帮助找出原因。再观察这个同学如何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把学习成绩又重新提高上去的。还可以到市场观察买卖双方的言行,试着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观察双方是如何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交易的。观察周围邻居有儿女嫁娶时如何运作,有什么仪式,经历什么过程,结果如何;有老人或病人去世,观察他们的亲属如何丧葬,有什么仪式。也可以试着采访旁观者,了解他们此时此刻的看法,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设想自己遇到儿女婚嫁或亲人去世时如何对待,怎样运作,等等。还可以就国际国内的历史和目前的局势状态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给他们机会和能力,他应该如何改变或扭转目前的形势和状态。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可以不断增加他们观察的角度和纵深,让他们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所观察到的事物,借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勤学好问,在拓宽知识面和专业纵深上下功夫。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有建树的科学家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和2个基本素质才行。3个基本条件是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2个基本素质分别是高度的责任心和适度的胆量。所谓渊博的知识就是,无论什么学问不管哪方面的专业知识都能懂得越多越好。别以为只有在学校里上课时学的知识才是知识,有些知识在课堂上可能是永远也学不到的,而这些知识有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甚至在关键时候不可或缺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完全没用的纯属“多余”的知识,存在即是合理,只可以学了不用但千万别用着了不会。特别是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学问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世界上的知识,也是永远学不完的,永远会有新的知识出现。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处于最佳状态时(一般情况下年龄小的孩子记忆力强,年龄大的孩子理解力强),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让孩子多学多记,为将来能成为科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态、体力和学习能力,不能不管不顾地强迫孩子们学这学那。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去学。家长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去更好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报了几个辅导班、买了多少试题和教辅材料、让孩子做了多少作业上。另外,有些孩子可能不具备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不管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科学家,家长完全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及时调整,往别的方向和领域发展也是大有前途的。同时,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也要注意方法和内容,必须剔除糟粕循序渐进才行。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努力增加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和各种拓展训练。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人做事中学习,从周围的环境里汲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不断完善和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之后,一些负面的理论和现象也可以让他们观摩和接触,让他们了解人性和社会的另一面,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制约,旨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就像生活中为了防控疾病打预防针一样。要不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们脱离大人以后再接触这些负面的东西时,就可能会因为不具备辨别和防范的能力而被污染走了下坡路。渊博的知识还包括层面的深化,特别是从事某些专业性较强的科学家在特定的领域里还必须在知识的纵深上下功夫。
所谓高超的技术,是指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复制的操作能力。比如医生为了给患者治好病,除了研制和使用各种有效的药物外,要用各种方法诊断疾病,观察疾病的发展态势和转归,还要正确选择使用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让药物进入人体内的病变部位。当药物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或情况紧急、来不及等到疗效时,就必须采取各种手术的方式治疗疾病。临床诊疗需要各种各样的操作,而各种各样的诊疗操作都要有一个试验成熟和改良提高的过程。一个医学科学家的医疗技术越全面越高超,就越能提高诊疗效果和治愈率。而医疗技术的提高则必须在平时的手术操作和动物试验中通过勤学苦练才能实现。同样,一个新的术式的推广,谁的基本操作越纯熟,谁就能重复的越好。
而作为一个教育科学家,之所以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时却能教出不同的效果,其中的差别就是执教技术水平的不同。比方说讲义的设计和撰写,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的技巧,板书和版图的内容格式,教具和标本的制作,教学进度的把握,优秀生的培育和差生的个别辅导等,都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学问。其专业技术的高超与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再比如说一个研究生物的科学家,就必须掌握标本的采集、解剖、制作、保存,以及使用各种器械和仪器进行研究的能力。有一项能力不具备,就可能影响整个的研究过程。但如果技术能力全面而且还高超,那肯定能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果和获得更高的效率。但高超的科研技术不是光想想光学学就能做到的。根据作者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个人体验,你想不吃苦不付出点儿心血是很难实现的。下面我们就再讲述丰富的经验。
很多人都简单地以为经历就是经验。他们认为经历的越多,经验就越丰富。这种想法和说法以及评判标准都是非常无知和错误的,起码是非常狭隘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历不等同于经验,经历只是一个过程而经验则是一种提高。傻瓜也有他的经历,但他永远不会有经验。无知的人经历再多也于事无补,因为他们不懂得从他们自己和别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以后的经历使之得以改善和提高,他们能有的只是过去的重复。丰富的经验来自同样丰富的经历和细致的观察,周密的思考以及准确的判断,后面的这几步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把经历上升为经验的关键,舍此不行。往深里说丰富的经验又来自于平时认真的总结和积累,再成功的经历你没有把它总结记录下来,并用于指导和提高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就好比出了差错不接受教训一样于事无补。另外,经验的获得和积累,也不一定非要都是来自个人的切身经历。有好多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同样也可以用来借鉴,成为我们自己的经验财富。而这些过程则更有赖于一个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周密的思考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光有了丰富的经验还不够,还要把它们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上升到理论阶段,著书立说,惠及别人和后人。
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每一种职业、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何况是思维和行为都必须严谨的科学家。它来源于3个方面。第一是本能,第二是敬业,第三是训练。有些人天生就不知道负责任,不管是对别人对社会还是对他们自己。家庭怎么教育,别人怎么劝告,组织如何培养都不起作用,这种人是成不了科学家的。但是有些人自幼就有责任心,而且经过培养和训练会逐步增强到把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只有把自己所从事所承担的工作和事业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最大的利益,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敬业才能把工作做好;唯有敬业才能让事业成功。
当然,除了本能和敬业以外,严格的训练也能培养人的高度责任心。家长重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有益于社会,为将来能成为科学家打下基础,对孩子个人对自己的家庭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益的。从小就必须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做,千万不要认为是为了疼孩子而替他们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给予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惩罚方式,让他们记住以后不能再这样做了。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应配合幼儿教育,让孩子们在家里开始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要求他们必须有始有终地做好。孩子上学以后一定要让他们明确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而且应该让他们深知并切身体会到现在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必须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还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做一些对他自己对家庭都有好处,但必须要负责任的事情。家长要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借此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责任心。在生活中还可以给孩子出点儿难题,让他明白这件事必须如何做,只能如何做,而且只能由他亲自做,并设法暗示或让他们自己明白做不好这件事的后果。长此以往,他们的责任心就能逐渐增强了。
适度胆量的培养过程是比较复杂而又不容易把握的,很难用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来检测,相对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难度较大。生活中大家都会有这方面的经验:有些事情你胆子小了做不成,但贼大胆反而容易把事情办糟。搞科研更是如此,太胆小了就很难超越别人,放不开手脚,不能把科研项目往深里做。而盲目大胆了就可能出现本来能防范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有充分准备和防范的前提下敢于冒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就像我们做临床医疗的一样,遇到危重病人时,你怕这怕那的,既怕治不好影响自己的声誉,又怕万一病重死亡了他们的家属不理解而出现医疗纠纷。所以诊治起来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时因此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特别是临床外科,有时手术时机非常短暂而宝贵,耽误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结果都不一样,最佳时机往往稍纵即逝。医生和病人家属稍一犹豫,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大量的实践结果证实,科学是严谨的,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一旦失败付出的代价更大,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事情,特别是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十足的把握,宁可不为,不可错为。
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为人类、为社会创造财富,最好是能做到在各个领域、各种场合都能发光发热,展示自己的风采,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才呢?首先,应该让孩子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要永远“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就是不管学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都要从严要求,在自己的基础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争取做到最快最好。只要是家庭需要,只要是社会需要,只要不是反动的、腐朽的、丑恶的、对健康有害的,都要尽力去学去做。当家长的更要以身作则,争取让他们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在什么都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抓住重点才行。而且还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全面的学习和锻炼,进行全方位的培养,特别是有关气质和心态以及思想境界的培训,让孩子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女孩子的培养,可能和男孩子有些不同之处。好多家长仅仅是“望女成凤”,但至于成为什么样的“凤”,如何才能成为“凤”,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一无所知了。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凤”,大概就是所谓的“女强人”。比方说英国的“铁娘子”,中国的“铁榔头”,女政治家、女企业家和成名的女科学家、女艺术家等等。但这样的凤毕竟是寥若晨星“凤毛麟角”,机会难得百年难遇。更多的怀揣成“凤”梦想的女孩儿们少部分成了公务员或企业的白领,学有所成的当了科学家或艺术家。大部分则成了打工一族,仅在结婚前后羽毛鲜亮的风光一阵,但很快就进入家庭妇女的行列,垂首敛翅耷拉尾巴,只有嗟叹命运之不公,埋怨别人之无情的份了。倒是一些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天资聪颖却又脚踏实地的女孩子,在经过知识的积淀和资金的积累之后脱颖而出、厚积薄发。开公司、做IT,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财源广进;事业搞得蓬蓬勃勃、风生水起,成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弄潮儿。
以上有关“成凤”的论述,既是大多数家长朋友们对孩子的期盼,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们的一个美好夙愿。现实生活中还有两种评价和形容的标准,即“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如果家长有心、孩子有志,同样也能实至名归、各得其所,不失为一种实惠的选择。所谓的“大家闺秀”,过去泛指生于官宦人家,养于深闺之内,自幼诵读经史、熟练礼仪;佛道儒法、左右研习;家教师承、内外兼修。更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女工针线,无一不通、无一不晓。行走坐卧,举止文雅端庄;音容笑貌,彰显大家风范。怎么样,值得羡慕吧?至于小家碧玉则大都是商贾名流、诗书人家的女儿。虽无将相之荣,贵人之誉,但也是从小知书达理、纲常有序。言谈举止,不卑不亢;和睦家人、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处处得体;持家理财、有章有据。身边有个这样的人,你能不喜欢吗?想不想有这样的结果;盼不盼有这样的孩子?够不上大家闺秀,有个小家碧玉的女儿也挺可人啊。
咱们之所以提到这些中国传统观念对女孩子的选择和培养标准,既不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也不是说想让我们的家长完全按照封建的传统礼教去指导和管理孩子。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和吸取符合现代生活观念和结构方式的精华所在。而且很多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还要争取把它们发扬光大,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展现我们的民族特色、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民族地位。而且这些描述和这些标准也仅仅是咱们日常居家生活中对不同培养类型的选择,其共同要求主要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德”,第二就是“颜”。
“德”指的是品德和素质修养,主要是其受同辈尊敬和让长辈喜欢的能力。“颜”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颜值,也就是指的容貌。别说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人们的封建观念,就是当今的现代人,也是把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和学识能力放在第一位。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演越烈,“德”的概念既变得越来越抽象,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具体,既可以凭直观感觉考量也可以用客观数据评价。虽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层次对“德”的概念有不同的标准和解释,但有一点是必须统一的,那就是被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东西——公德,亦即公共道德。我们的孩子要想走出家庭,立足社会,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都必须加强对他们公德意识的培养。
颜值则主要靠遗传和后期的整容化妆以及人们的欣赏眼光和评价标准。要想改变其遗传基因则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选择的周期太长,所以很大一部分想提高和改善其颜值的人急功近利,把心思和钱财都用在了化妆和整容上。古今中外,高颜值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下都能体现它的价值,不仅仅是艺术的。因为它可以扮靓生活,愉悦人心。不仅可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还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的加油站。从当今韩国人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国际地位带动经济发展。所以改善后代的颜值,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应尽的义务。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们单凭其颜值高就想闯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的话那就太天真了。毕竟颜值在人生的整个价值中占的比重太少,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太小。高颜值可能会带来财富,但不能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靠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容貌。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经济建设和国家富强历史进步,特别是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当今社会,人们更看重的还是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和学识能力,高颜值仅仅是也只能是生活中的点缀而已。因此各位家长朋友们在自己后代的培养教育上一定要让孩子真正而且充分地明确这一点,还是要把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放在首位。
高颜值只能可以利用,但永远都不能作为资本,更不能让其成为商品。即使孩子们的颜值不高,也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她们自己的能力,提高她们自己的气质来表现心灵美、内在美。用丰硕的成果来证实自己和装扮自己,同样可以俘获别人的爱心,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