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选择

第八节 有关新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选择

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一直都把教育当作建国、治国、强国的根本,而且强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国民素质,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家庭,家长朋友们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都不遗余力地供孩子上学读书进辅导班和出国留洋。

统计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事业有成,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则分别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上就停滞不前。无论个人怎样努力,也不管家长和老师们怎样鞭策和鼓励,就是不能再深入和提高了(经济条件和身体原因除外)。有的是不想学了,有的是学不进去了,有的是再学也没什么长进了。这原因可能是他们本身不适合在静态环境中(如学校和辅导班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喜欢和需要的是那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常言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他们虽然不具备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不具备捧着一本书一边研读一边做笔记,不具备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从别的途径,以其他的方式去学习他们所喜欢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各种各样的结构组成的,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和能力来支持与维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知识都能派上用场和发挥作用,有的能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有的是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大量的事实证明,幸福美满、和谐温馨、吉祥快乐的家庭生活是创造财富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追求幸福获得快乐是人类的本能,所以如何能给那些能力强的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充实和活跃他们的生活氛围,就成了摆在现代人,特别是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既然美满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是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最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学科来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并且教育和培养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各种不同的家庭中,其成员组成的结构比例,以及组成家庭的各个成员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生活能力,虽然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和谐美满、幸福快乐的指数,但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不是年龄、学历和个人职业,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体素质、性格脾气和相互之间的吻合度与亲和力,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成员能让其他家庭成员幸福快乐和家庭和睦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即使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学来的,有些则是自己悟出来的或被别人被社会催生或逼出来的,也恰恰是现有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所缺乏的。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上学(特别是技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大部分学的只是一门专业课理论和一项劳动技能,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很少有专门研究做学问的。但生活的概念和方式应该是多元化和非常丰富的,绝不仅仅是吃饱和穿暖的问题,更何况即使是吃和穿也能分出很多档次和情趣。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吃和穿对生理需要的作用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而赋予了情感的、交际,甚或是政治和经济的使命。吃什么和穿什么已不再是主要的问题,而怎么吃和如何穿才被人们所重视。既然吃穿已不再是家庭生活的首要内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消费和享受除吃穿以外的大块时间就成为衡量一个人和一个家庭档次、情趣、氛围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依据。

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人格,带给其他人的感觉和留给其他人的印象,将直接影响着全家每个人的幸福指数。其中亲和力强的、吻合度高的家庭成员必然容易为其他家庭成员所喜欢和接受。除了自己培养和天生就有这样的家庭成员,还可以通过婚姻的方式相互交流。因此,着手培养具备这种能力的家庭成员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学校开设这样的专业,或直接开办这样的专科学校,编制有关的教材并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做教师,目的就是培养出一批在家庭生活中样样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的“能人”。

一般情况下,普通家庭可以先让孩子按部就班地系统学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就可以考虑对其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了。具体的操作和运行方法就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需求,以及家庭本身的承受能力,找到能喜欢和胜任的学习内容,制定一个为期3~5年的学习计划。然后找到有关的学校和老师,把自身的需求与老师交流,经过协商确定孩子的学习时间、方式和代价,逐步完成所制定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