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和成才道路上的优育选择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是成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成才,每个家长的标准又都不一样,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懂而且都能想明白的。大部分家长都是随大流,看见人家怎么办也跟着怎么办。看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大学了,他觉得考大学好;看见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了,他也不管不顾地花大钱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技校或职专挣了大钱了,又后悔当初没让自己的孩子也上技校读职专。听说谁谁谁的孩子上辅导班了,也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报上辅导班。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尽相同更不是无限的。特别是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可能什么都能学得会,而且也什么都能学得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课程,已经逐渐地由记忆灌输到理解贯通转化,到了高中阶段,文科、理科分开,就是为了让大部分学生把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尽量集中在他感兴趣的、有天赋的、理解力强、学起来比较容易的专业上,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全面发展肯定比偏科更好,但这样的人才毕竟太少了。所以,建议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有偏科的情况,最好及时请教一下任课老师,看看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如果实在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兴趣和能力,让他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可以了。如果是学习方法不对,以及贪玩、精力不集中的,可以和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交流一下,共同研究一个好的办法解决孩子的这一难题,不一定非得上个辅导班。
每个孩子的禀赋不同,爱好不同,能力也有大小,适合学什么专业一定要选对。盲目了不行,选错了更不行。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还要考虑学了能不能用得上,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考前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选择往往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家长最好的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真正负起责任,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和各位任课老师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具体学习情况(包括各科成绩)。在高中一、二年级时尽量全面发展,进入高三阶段时能够全面发展最好,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就应该及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和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进行重点主攻以求突破,在高考结束以后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兴趣能力选对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这样才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地发展、成才,并有望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些现在有孩子读大学的家长,对孩子们的大学生活要么茫然无知,要么自以为是。甚至有些家长简单地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大学,家长就没有责任了,什么事都有学校管着,真是可悲、可怜又可气。下面讲述具体的大学生活的一些特点,以期给各位尊敬的家长朋友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般情况下,住校生都实行统一的食宿管理,按照学校的时间表作息。如果孩子适应能力强,不是那种特别懒散、特别随便或者特别挑剔的人都能很快理顺。每个宿舍楼都有专门的教工管理,每间宿舍都有由学生选出的或由辅导员(班主任)指定的舍长,舍友们只要互相尊重、互相礼让是能够和睦相处的。关键就在于同宿舍的每个人由于其出身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教育不一样,应对集体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也就都不一样。光顾自己不管别人的有之,重利忘义的有之,见财起意的有之,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和尊严投毒杀人的也有之。有些能被别人感召、启发和帮助变得越来越好;有些则因为被诱惑、被胁迫而变得越来越坏。所以,家长一定要负起责任。要抽时间经常和宿管人员以及其他的舍友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宿舍的表现,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带给别人的感觉;更要了解和体会自己孩子的切身感受,有没有不敢流露的委屈,有没有对其他人的嫉恨,一旦发现要及时给以疏导,避免时间长了酿成更大的矛盾。对于自己孩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或有影响别人利益的行为和结果一定要给予纠正,并及时向相关人员道歉,取得他们的谅解和信任。还要关心孩子的个人卫生情况和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关注孩子在业余时间除了学习以外还做了哪些事情,哪些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哪些是必须制止的和立即改正的。
与生活相关的除了住宿还有饮食的问题。有的学校条件好,孩子在那里上学可以说是饮食无忧,甚至不用家长操心,家长要做的只是教育孩子们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偏食,注意饮食卫生。
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婚恋问题。一般进入大学学习的孩子,年龄大部分都已经在20岁左右了,正是容易对异性动情的时期。共同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彼此产生好感是在所难免的,处理好了不光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或处理不好肯定会影响双方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能否发生恋情与各个学生的激素水平和生理本能、性格脾气、个人爱好和自身的外在形象、交际能力,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把心思都用在了谈恋爱上并因此而影响了学习,学校老师和家庭劝阻无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劝其退学。有时或许会惊醒梦中人,比一味地说教和训斥往往有效得多。
人生的价值是实现自我、造福他人,其差别就在于观念、机会和能力。一个人的人生观(或者叫作世界观)决定了他的价值,而人生观的形成和建立又取决于早期性格和信仰的培育。同样大的孩子,由于早期性格和信仰不同,决定了后期人生观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其价值观的体现。父母对子女人生观的形成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他们本人、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作者个人认为,在社会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沿袭已久的传统人生观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革。到目前为止,集中体现在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和怎样才能和才算活得更好。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明确得越早,其生活质量和自我感觉就越好。
是非观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不管什么事,只要有争论,就会有一个谁是谁非的焦点。自古以来,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作为我们每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朋友们,特别是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培养和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呢?作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是非观。借用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顺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是大的轮廓。往具体里讲,就是“……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行得通的、做得到的、做完了没有非议的就应该属于“是”的范畴;反之就应该算“非”。但这里必须有个前提,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让孩子必须明确在现今这个社会上,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中,在目前的我们这种状态下,什么是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欢迎的“好”、什么是被大多数人拒绝和摒弃的“坏”,才能逐渐地培养出正确的是非观。而且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是非观都有它的局限,即时效性和区域性。
时过境迁,原来的是非观会随着发生程度不同,甚或是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彼时彼地如果你不能随着改变,就会觉得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更多、更好、更主要的是如何能在事前就判断出它的是与非并决定取舍,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一旦出错后的追悔和补救。而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学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学习,你知道的和会的越多,掌握的东西就越多,你生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你的成功率就越高。孩子们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就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就能很快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