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的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先上小学,再上中学、大学。条件好的或出国或在国内攻读研究生,考取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工作站继续边学习边研究创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外乎上课听讲做实(试)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重复和证实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一个是要探索和发现以及企图证实未来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下课复习做作业。有的还有家庭作业要做,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处于学习状态。更有甚者,有的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在校生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外所有时间都要用在学习上。并且实行应试教育,把正常的十八周教学规律打破,出现了年级越高,课堂教学时间越短,但复习考试时间越多的反比例关系。有的甚至忽略教材而以模拟试卷作为教学内容来讲解。正确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大纲是无数前辈们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已经证实了其可靠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要做到优教,起码得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并由此不断提高和完善,把教书育人的大政方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算得上是优教呢?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在学习阶段成绩的百分比构成大致为天赋占50%~60%,兴趣占20%,方法和技巧占15%~20%,勤奋仅占5%~10%。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发现和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灵活的学习技巧,鼓励和督促孩子刻苦努力勤奋学习的精神。天赋,指的是个人从前辈那里遗传而来的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先天性能力。受其先辈遗传基因的影响,这种能力有大有小,各种各样,有些能较早较完整地显示出来,有的则显示较晚或显示不完整甚至完全不显示。
教育者对孩子天赋的发掘,就好像伯乐相马,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巧妙挖掘、培养提高。有时孩子的天赋展现就是一瞬间的事,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有一颗耐心,有一份责任,平时密切关注,随时能抓住孩子天赋展示的机会。一旦发现了孩子的某种天赋,及时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和引导,给以重点培养,让孩子们的天赋得到最大的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培养。那些天生就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如果不能好好地继续培养,正确引导,其兴趣也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兴趣1周岁以内就能观察到,家长可以在陪孩子玩耍、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兴趣之所在。如果孩子们对某个事物某个专业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去探索,比起别人强迫他们去做肯定效果要好得多。一旦发现了孩子的某种兴趣,就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以及适当的经济支持。
下面我们再给大家讲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孩子很努力,很勤奋,早起晚睡,中午不休,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再买些试卷自己练习,可就是考试成绩上不去;而有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课堂作业及时完成,做完家庭作业后就跑着去玩了,照样能考出好成绩,这其中除了天赋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那么,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学得更好而事半功倍呢?
一般情况下,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大部分都是用来上自习,这时候可以利用它完成当天的课堂作业,同时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时间充足或课堂作业早已完成的就可以用来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也可以放在晚自习的时候),能看懂的就记在心里,当时看不懂的就标在书上或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听老师讲课时,凡是书上有的就记在心里,书上没有的可以做笔记以备将来复习时用。重点听那些预习时没有看懂的,及时改正那些自己以为在前一天预习时已经看懂,但实际上领会错了的。课堂上如有听不懂的地方,下课后一定要及时找老师请教至弄明白为止,然后再抽时间把预习过的和老师讲的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地复习一遍,争取做到当天所学的文字内容能合上书复述一遍,图片内容能凭记忆在纸上画出来,实验内容能在不看资料不用别人指点的情况下自己重复做一遍,而且其结果与老师示范和书上要求的相差无几。
一般来说,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该章节的内容就能基本掌握了。过个三五天或一星期左右再重复一遍这些内容和过程,如果没忘记就可以先把它放下再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如果有遗漏应赶紧补充记忆(这时最容易记牢)。过一个月左右再把这些内容重新复习一遍,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忘记,考试的时候也就不用担心了。
另外,不同的学生做的笔记也大不一样,无论从内容和方式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学生就是在抄书和抄黑板,而有的同学记录的都是书上没有的,课堂教学中他自己认为是精华的内容,有些同学记录的则是自己的感悟。我们当老师的都希望学生在学习时能举一反三,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不光把书本知识和老师教的课堂内容学会和掌握,更能悟出新的东西。因为这些新的东西书本上没有,短期内又不可能都记住,所以就必须以笔记的方式存储备忘。
人类大脑的记忆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二十四小时也不是每时每刻都适合记忆,而且人这一生也不是随时或始终都保持着同样的记忆能力。一般情况下,一天之内在大脑经过休息(睡眠)之后比方说在清晨时最适合记忆,而晚上则适合于思考。一生中儿童少年时的记忆力最强,最适合学习,这时候接收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一辈子也忘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下降,一般到四五十岁以后记忆力开始明显下降。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由于平时很少用脑,大脑得不到锻炼,更容易较早出现脑功能下降,发生老年性痴呆的机会也格外多。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坚持学习。
至于那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勤奋,虽然占的比例比较少,但也同样不可忽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规律,张弛有度才行。勤奋是应该的和必需的,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和时间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具体地说就是在不影响身体发育,不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比别人多用点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把别人喝茶的功夫”用来看书,把那些无所事事,感觉无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就行了,不一定非要起早睡晚、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