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商培养的优育选择和婚姻、家庭的幸福与否对优育的影响和选择

第二十二节 儿童情商培养的优育选择和婚姻、家庭的幸福与否对优育的影响和选择

感情既是个名词,也是个动词,它是各种良性人际关系的总称,既是一种标志,也是一个平台,依平台两方关系的不同,可分为亲情、爱情、友情和同情四大类。亲情是本能,爱情是需要,友情是交换,同情是慈善。

感情之所以可以理解成动词,因为它是由感和情两个动作来组成的。感是感恩、感动、感激的表达;情是付出、奉献和给予的行动,而且必须是本能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舍此就不能称之为情了),这是亲情最典型的特征。真正的同情心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与显示了这种境界。而爱情和友情则往往不容易达到这个高度(除非是真正的、纯洁的、高尚的友情和爱情),特别是友情更是如此。如果一方不付出,对方就无恩可感,无情可报。如果付出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回报,时间一长,对方在收到你的付出后,再给你回报时也就只能等价或稍高于你的付出了。而且一旦付出回报,恩和情也就随之消失了。只有付出是出于本能和无私的时候,而且接受的一方也有很高的素质,能深刻体会到付出方的本能和无私,也会本能地产生感恩、感动和感激之情,才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本能的无私的回报和帮助,否则就只能算是在等价交换前提下的互相利用了。爱情的需要集中体现在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两个方面,两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存在形式,而且互相催生、互相促进。

一般情况下,情感需要可以源于生理需要,也可以不依赖生理需要,但是生理需要只有少部分来源于情感需要而大部分与情感没有必然的或直接的联系。因此,以情感需要为基础的爱情都相对长久和稳定,而仅仅是依靠生理需要来维持的爱情是不牢固不稳定的。只有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即离开对方不行、有了对方更好)的爱情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同情之所以属于高境界,因其是在不认识对方或与对方以前没有任何经济来往及丝毫情感交流的前提下做出的,而且明知对方没有能力或不可能会给予报答时仍然付出的高尚行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处于低年龄段时基本上是不付出的,一直都处于接收的状态,而其家人特别是父母所给予的关爱,也都是本能的和无私的。如果家长没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时间长了,孩子会“本能”地认为父母和家人对他们的疼爱和养育是应该应分的,是不需要报答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负起责任,可以疼爱,但千万不能溺爱;要懂得感恩,记得报答。要把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要把别人给予的滴水之恩随时准备涌泉相报。为人做事要时时处处地想到别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才能处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同学同事关系。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极端自私的人,潜意识里还有过度自尊的心理存在。过度自尊的根源是其自卑心理在做怪,自卑者往往都过度自尊,过度自尊者往往虚荣心都很强,总怕别人瞧不起,总要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于比他们强的人和事,从来不尊敬、不学习,而只会羡慕嫉妒恨。他们的心理高度扭曲,特别敏感,特别脆弱,把自己的感觉和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当他们感觉受到别人的挑衅和侮辱时,也不管是不是真有挑衅和侮辱的事实存在,他们都要做出激烈的反应。“路怒”现象的发生就是由于这种心理造成的。

人的自尊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被尊”养成的,与自私互为因果。过分自私的人也会过度自尊,而过度自尊者又都表现出明显的自私。也就是说过度自私和自卑是过度自尊的根源,而过度自尊又是过度自私和自卑的表现。人们在自尊的同时又普遍喜欢被别人尊重,特别是来自熟人和异性的尊重。这既是一种习惯同时,也是一种本能,其本身价值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恰到好处的自尊能让人进取、奋斗和拼搏;消极的一面就是过分过度的自尊表现出的是自私、嫉妒和占有,甚至能让人出现道德的沦丧和兽性的流露。自尊和自私一样,属于人的意识形态,是与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由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一个人助人为乐是高尚,与人无争是底线。

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仅靠一个号召、一种说教在短期内就能提升到一个理想高度的,有时有的地方得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的孩子做起,锲而不舍地努力坚持下去,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也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

儿童情商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双亲关系的融洽程度以及全体家庭成员的亲和力。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温暖亲切的环境中,如沐春风、如润细雨,自然心灵清净、心态平和、心地善良,与人相处时自会和蔼可亲、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彬彬有礼。“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先把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培养好,把孩子的情商提高,才是对孩子的负责,对家庭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

家庭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对孩子情商的影响是很大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缺乏父爱或缺乏母爱的环境里长大的过程中,其自我感受和性格特点的表现是有明显差别的。一般来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表现的阳刚不足,性格内向、执拗,遇事优柔寡断,或者过于偏激、虚张声势,时时处处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且神经敏感、心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低。有些则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比较重的男孩儿其表情和言行让人觉得有点儿“女性化”,甚至对同龄异性失去应有的好奇和眷恋;女孩则有时会呈现出“侠女风度”。在婚恋问题上男孩大多晚婚,而女孩则大多出现早恋、早婚。与其相反的是,那些缺乏母爱的孩子则大多表现的过于随便,生活邋里邋遢,言行大大咧咧,性格粗犷甚至桀骜不驯,做事粗心有余而沉稳不足,有些女孩子则表现出“假小子”的特点。由于没有母亲的疼爱和影响,他们大部分不会也不愿意做家务。但也有极端的相反现象,即有些孩子从懂事起就开始主动操持家务,女孩子像家庭妇女一样照顾自己的长辈和兄弟姐妹,男孩子则对女工针线洗衣做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滋有味、有模有样地担当着母亲的角色。

但是综合对这些单亲家庭孩子们的观察和分析,明显的是弊大于利。不管是性格缺陷也罢,还是命运多舛也罢,都是值得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人去同情、去帮助的。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都必须努力尽到对孩子的养育责任,特别是离异的双亲。既不能挑唆孩子仇视对方,更不能通过折磨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怨恨情绪。应该先把个人恩怨放到一边,齐心协力先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最起码也要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了错误的婚姻就不会发生离异,避免了离异也就不会再出现单亲家庭的孩子了。如果婚姻双方的吻合点太少,结婚后千万别急着要孩子。不要愚蠢地以为有了共同的孩子,就能拴住对方的心,很可能在有了孩子之后两个人的麻烦事更多。所以在适龄择偶时必须做出正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婚姻质量,为优孕优生优育优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婚姻的美满度和夫妻关系的融洽度以及幸福指数,除了当事双方自己的条件和努力之外,往往还会受到来自家庭以及亲朋好友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以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择偶时的帮助一定要有分寸,要恰到好处,既要关心爱护,又不能干涉误导。我们的经历和经验不一定都适用于下一代,我们也不可能陪伴孩子到永远。适当地给予观念上的引导,生活上的指导,经济上的赞助就已经尽职尽责了。

要做好对独生子女的培养,首先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特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需要,咱们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是汉族居住的区域)推行一胎化的政策,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也暴露出了由于家庭成员的低素质而导致的在子女培养和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缺失。大批高价低能“小皇帝”的造就,折射出了封建传统观念和现代浮躁心态的碰撞火花。在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的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尤其是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们出了很多难题。独生子女的性格养成是由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在起着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普遍表现的自私,任性和懒散,有的甚至表现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就是因为其独生而格外受到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惯出了为所欲为目中无人的脾气和性格。这种情况的危害性以及它对孩子成长、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必须给以矫正,而且是越早越好。

衷心希望幼儿园的阿姨、学校的老师、部队的首长、单位领导和周围的朋友能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善待他们,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使他们能逐渐的改正身上存在的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周围环境,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