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私塾教育的区别与选择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私塾教育的区别与选择

由于目前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优秀师资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大部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将来出人头地的家长朋友们为了孩子纷纷走上了择校的无奈之路。其结果是在优秀师资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学校招生率和入学率的严重失衡。既造成了学校各种各样新的负担和困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由于家长择校行为的出现,又导致了孩子们的频繁转学。情急之下,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行文要求各个学校禁止择校行为,并实行指标生和择校生不一样的升学标准,意图改变这种不得已的现状。实际情况是以各种名义用各种方法选择学校的行为虽然难以杜绝,但毕竟难度更大了,成本更高了。于是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朋友们纷纷动起了其他主意。既然已经知道了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师比挑学校更重要,现在择个校又都那么难,我们不如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办私塾吧,一对一的教育或小班教育效果肯定要比那些挤在教室里六七十个人上课的大班强多了。于是,形形色色的私人学堂开始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里富裕人群居住的地方出现。表面上看是解决了择校难与好师资之间的矛盾,私塾中的孩子肯定能学到知识,甚至可能还比择校生的境遇和效果好,但是,单就孩子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就很难培养。而且给孩子办私塾的家长,大部分都是为了让孩子考出个好成绩,授课老师在家长的明言和暗示下也本能地把应试教育搬到私塾中并给以强化。这样一来学生们接受素质教育的机会可能就更少了。况且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专门的课时和任课老师给予教导和训练,并制定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虽然有很多学校只是把文化考试的成绩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首要条件,但即使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总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业带来一些好处的。

另外,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产生与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互动效应。这种互动效应对学生的刺激和作用来自各个方面各种机会,有时被别人冷落的负面刺激也会使人因赌气而产生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另外,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时,相互之间的分数差距也会成为影响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也会因为同学数量的多少而有所改变。学习成绩好的会因为受到别人羡慕和老师的表扬而信心更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如果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也能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争取赶超。而在周围同学较少的私塾环境,这种竞争意识表现得就不可那么强烈了。

私塾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挫折可能要明显低于在学校里上学的孩子。因为挫折和困境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老师和家长,而是来自周围的同学和所处的学习环境。小孩子攀比心理强,最怕被同龄人看不起,往往老师说他笨他不在乎,家长嫌他不用功他也不放在心上。但是如果周围的小伙伴不和他玩了,他反而放在心里了。如果是因为比别的同学成绩差而被小伙伴们瞧不起时,他会很当回事的。特别是被异性同学看不上时,那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有时会为了自己懵懵懂懂的暗恋而激发出潜力,焕发出热情,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扶摇直上。但是在私塾环境中这样的条件就不可能具备了,即使有也明显地少了。

以上的论述只是作者本人的一孔之见,对于学校教育和私塾教育的区别与选择,各位家长和读者朋友们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高明于我之处,因此本章节权当是抛砖引玉吧。假设教育体制能改革,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把高考当作一道坎,一种人生的首选和一种成功的途径和标志,高校招生也不再是因一分之差就投出不同的档次;假如人们都认识到了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认识到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实自己,借以提高自己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和机会,好像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但是在目前来说,为了中国的民生大计,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首选。就像大众报业集团发行的《生活日报》上说的那样:可以在家学习,不能在家上学。

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每个负责任的家长朋友和学生本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条件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好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出人才。果能如此,民族之幸,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