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歌剧
17-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出现了。在题材上,正歌剧大多以古代英雄传奇或神话故事为主。它与趣歌剧(喜剧)形成对比。正歌剧后来流传至西欧各国,在1680年时逐步定型,成为一种严肃的歌剧,接着,它在18世纪中逐步衰亡,意大利正歌剧这名称只存在于历史中了。正歌剧全剧往往只有三幕,由朗诵调及咏叹调连经构成,人物只有六七个角色,其中仅三个人物是主要的,即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有时再加一个第二女高音。每幕又可分数场,每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第二部分是角色的内心活动)。音乐基本上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为主,并且二者交替,组成正歌剧的音乐。宣叙调张弛有度,咏叹调显得庄严精致。剧本语言是意大利语,少使用重唱或合唱(重唱主要是二重唱),也不用芭蕾舞。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色常由阉人歌唱家演唱,采用ABA三段式的返始咏叹调。
正歌剧在内容、结构、独唱形式等方面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上,正歌剧比较多地选取古代神话故事或者历史传说,内容相对比较严肃,这一点与喜剧是相对的。
其次,在结构形式上面,原本的五幕歌刚变成了比较紧凑的三幕的结构,而且经常在幕与幕之间适当穿插带有喜刚性的幕间刷。用具有显著个性的序曲(一般是快一慢一快的三段形式)来开场,用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二者交替进行,很少使用重唱或者合唱,也不会运用舞蹈。含有一定喜剧因素的正歌剧,称为“半正歌剧”,并可用说白。正歌剧里的独唱形式有两种不同的宣叙调:其中一种是干念式的,一般会用于比较长的对白或者独白,至于独唱声部,就只用通奏低音来伴奏;另一种宣叙调是带伴奏的,比较善于表达一些复杂的情感内容,也可以运用于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独唱部分则是由乐队来伴奏。另外,对于正歌剧来说,咏叹调是它特有的,也称为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一般是ABA=段体的形式,通常,作曲家不会把再现的A段写出来,而只是在B段的结尾处有所标记(dacapo,意思是从头反复,正是“返始咏叹调”名字的由来,而结尾处,则是标记Fine,表示结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