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18世纪的德国正歌剧
可以说,17世纪上半年叶之前,意大利歌剧使德国人沉湎其中。整个德国境内弥漫着意大利歌剧风尚,这开阔了观众的视野,对新的歌剧形式发生浓厚的兴趣。海因里希·许茨是第一个将歌剧引进德国的音乐家,也是第一部德国歌剧的作者。其歌剧作品《达芙妮》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
这也引起奥国皇帝对音乐的关注。如利奥波一世(1658—1705)为了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专门修建了一座上演意大利歌剧的剧院,50年内曾上演了近400部左右的新歌剧。
1678年,汉堡终于建立了歌剧院,它成为德国音乐活动的中心,其音乐地位可以与威尼斯相提并论。同年1月2日,在汉堡上演了塞勒的宗教故事剧《亚当与夏娃》,揭开了德国歌剧的序幕,引导德国歌剧趋向正规,并创作出德国式的喜歌剧替代了趣味低下的酒吧闹剧。在这种酒吧闹剧中,小丑、驴、马、胳驼、猴子等一起登台表演,以当场斩首等恐怖惊险场面来取悦观众。如当时凯萨颂扬的汉堡近郊绿林好汉的歌剧《司托贝凯》,很受观众的欢迎。然而这类闹剧毕竟缺乏生命力,半个世纪以后趋向没落,被意大利歌剧取而代之。从事汉堡歌剧的作曲家不乏其人,最初为该院创作的作曲家是W.弗朗克,然后有影响的作曲家为史特龙克、格劳普奈、科塞以及著名理论家玛泰森,他们使德国的歌剧大放异彩。
此外,汉堡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当推凯萨(1674—1739),他拥有天赋,即兴的才能不亚于莫扎特。创作上很注意旋律优美,采用“数字低音”的法则,以娴熟的技巧、完美的乐曲形式、低音部接连不断地流动取胜。凯萨不仅为当时复调对位法开辟了新路,更重要的是为后来艺术创新的拉莫、亨德尔、巴赫准备了条件。我们可以从他的歌剧《欺骗》中窥见他的叠部艺术特征,尤其在使用拿坡里式的咏叹调方面,处理娴熟巧妙。他编的合唱曲集里收集了牧歌《花开的田野》《碧绿的林》等歌曲,乐风妩媚,令人神往。他为德国歌剧奉献出全部热忱,共创作了150部歌剧,代表作为《阿多尼斯》《道德力量》和《奥菲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