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托克

一、巴托克

巴托克(1881—1945),匈牙利民俗音乐学家、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1881年3月25日出生于匈牙利托龙塔尔区的瑙吉森特米克洛什(现属罗马尼亚)。自幼学习音乐,1899—1903年间就读于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1905年与科达依一起开始从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罗马尼亚、马扎尔、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捷克、北非、土耳其等国。1907年到1934年任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40年由于法西斯迫害,流亡到美国纽约,直到1945年9月26日因白血病逝世。主要作品有:交响诗《柯树特》(1903)、管弦乐曲《两幅肖像》(1908)、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剧《木雕王子》(1916)、舞剧《神奇的满大人》(1919)、管弦乐曲《舞蹈组曲》(1923)、《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1936)、《两架钢琴和打击乐器的奏鸣曲》(1937)、《管弦乐协奏曲》(1943)、《钢琴教材》(共6册,153首)、3部钢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1908、1915—1917、1927、1928、1934、1939)等。

巴托克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之一。他早期的创作受到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和勃拉姆斯的影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柯树特》,塑造了1848—1849年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中爱国志士柯树特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巴托克的爱国主义热情。大约在1905年,巴托克和科达依开始了收集整理匈牙利民歌及其他国家民歌的工作,共收集民歌数千首,编纂成《匈牙利民谣二十首》(1906)等曲集,并对民歌的结构来源做了科学的分析,写了三部论著和多篇文章。这些工作为他成为享誉全球的民俗音乐学家奠定了基础,也使他成为比较音乐学的奠基人,而自此之后,他的音乐也形成了充满活力与丰富想象的现代感十足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风格。巴托克认为,民间音乐是匈牙利音乐复兴的最佳起点,创作民族音乐不是要掩盖民间旋律本身的特色,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它,并突出它固有的个性。匈牙利语第一个音是重音,巴托克在他的音乐中突出了这一特点。尤其是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如《钢琴奏鸣曲》(1926)、《第二钢琴协奏曲》(1931)、《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两架钢琴和打击乐器的奏鸣曲》等作品,为了突出重音,他甚至将钢琴处理成了打击乐器(结合了现代音乐的手法)。

在民间音乐搜集的过程中,巴托克发现了民间调式中的自然半音体系,并吸收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形成完全不同于当时十二音体系的独特的音乐语言。巴托克常在需要的时候变更音乐体裁的原有形式以适应自己的音乐构思,这是一个忠实于自己民族音乐的现代音乐家在创作中本能的表现。作为现代音乐的开拓者之一,巴托克在音乐创作中的各种探索和创新往往令人们感到诧异。他的6首弦乐四重奏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写作时间横跨30年,风格由传统(前两首)到无调性半音化的激烈风格(第3、第4、第5首),再到深沉感人的悲伤风格(第6首),见证了巴托克一生音乐风格的转变。在《第四弦乐四重奏》中,巴托克要求每一件乐器采用滑奏、琴桥、和声、方杆敲奏以及各种敲击声等。此外,他还创作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