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歌剧

一、轻歌剧

进入19世纪,经历了大革命洗礼的法国,又踏上了曲折向前的发展之路。在饱受了拿破仑帝国、王朝复辟带来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之苦以后,到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法国才真正完成了封建制度变革的任务,资产阶级的统治才稳定下来。在此期间,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幻,法国在思想意识、文艺创作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世纪末的法国歌剧创作中就已经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萌芽,随着浪漫主义思潮于1820年左右在欧洲的迅速蔓延,法国歌剧界也受到了显著影响。1855年,奥芬巴赫自费建造了巴黎喜剧院,专门上演活泼的、诙谐的音乐剧,他的《天堂和地狱》等轻歌剧,于19世纪中叶在巴黎大为盛行。

轻歌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偏重讽刺揭露,结构短小,以独幕居多。它保持了法国喜歌剧以说白代替宣叙调的传统,采用独唱、重唱、合唱、舞蹈等形式,并广泛运用当时流行的曲调,强调剧中人物的机敏、诙谐、讽刺性的特点。其奠基者是奥芬巴赫。

奥芬巴赫(1819—1880)是生在法兰克福的德国人。他很早就到了法国,后来也就成了创作法国轻歌剧的红极一时的人物。1858年,他的第一部大轻歌剧《天堂与地狱》在巴黎上演,引起了轰动,连演288场。此后,他又创作了歌剧《布拉班特的杰妮维瓦》《美丽的海伦娜》《蓝胡子》《巴黎生活》等。这些作品,主要是描写法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剧中常常穿插一些逗趣的情节。他最后一部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奥芬巴赫吸收了法国城市中的流行曲调,创造了诙谐、活泼的轻歌剧风格,因之被誉为“轻歌剧之父”。在法国,继续致力于轻歌剧创作的作曲家还有赫尔维、勒柯克、梅萨歇和泰拉塞等。奥芬巴赫的音乐风格一直影响到英国的歌剧脚本作家吉尔伯特和苏利文以及小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传到美国后,演变为美国的音乐剧。轻歌剧以及音乐剧,在剧中插进大量道白,因此与其说是歌剧,还不如说是加上了歌曲和音乐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