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英国正歌剧

第二节 17世纪的英国正歌剧

英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始终被动荡和宗教的变革所左右着,也深刻影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在宗教音乐方面,教会所属的音乐学校有许多都被迫停止了正常的教学,所用的乐器也被闲置或遭到损坏,使宗教音乐受到巨大打击。世俗音乐方面的状况要好于宗教音乐,自共和政体开始,英国的音乐舞台上那种效仿法国的宫廷芭蕾舞逐渐被歌剧艺术所取代,这时出现在歌剧舞台上的大致有两类歌剧形式:一是意大利歌剧;一是由珀赛尔(1659—1695)倡导的英国民族歌剧。两者具有各自的社会基础与发展空间,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量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外,歌剧是他音乐创作的重点,代表作品有歌剧《迪多与埃尼阿斯》(1689)、赞美歌《我的心正在撰文歌颂》、宗教音乐作品《感恩颂》《上帝,您了解我们心中的秘密》等。在歌剧创作方面,珀赛尔本着学习的态度借鉴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成功经验,因此,音乐风格上不免有受到影响的痕迹,但他在题材的处理以及音乐的个性方面却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他的歌剧剧情体现出强烈的民俗文化传统,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旋律蕴涵着英国式的抒情。在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时代,珀赛尔所创作的民族色彩鲜明的歌剧,给英国的音乐生活带来了清新脱俗的风格。

此外,珀赛尔在作品处理上采用了民族手法,但作品内容常取材于神话故事,他出人意料地让女巫在神话、童话故事中出现。他的歌剧《迪多与埃尼阿斯》是英国最早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歌剧作品,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乐曲主人公的悲剧形象,赋予音乐个性化。当狄东被伊尼亚斯抛弃后,作曲家采用了一般哀诉咏叹调,充分表现了狄东悲痛的心情,小调和叹息音调十分鲜明,音乐个性突出,乐曲细腻动人。该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善于揭示人物的感情深度,同时还在歌词与歌词节奏的精妙配合方面创造出新的水平。在珀赛尔之后的15年间,英国歌剧日渐衰退,直到亨德尔的到来才使这一局面得到扭转,但继珀赛尔之后的近两百年里,英国本土并没有为世界乐坛贡献出有影响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