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是由浪漫型的喜歌剧演变而成的,它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是法国作曲家在19世纪下半叶创造的一种新型的歌剧样式。抒情歌剧多取材于文学名著,规模和风格处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避免大歌剧的浮华和轻歌剧的肤浅,强调用朴实真挚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感情。常采用歌曲、舞曲、进行曲等通俗的音乐体裁,有较强的法国音乐特征。典型的抒情歌剧有托玛的《迷娘》(1866)、古诺的《浮士德》(1859)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内的《黛依斯》(1894)等。圣桑的《参孙与达利拉》也可视为抒情歌剧。
法国抒情歌剧的著名作家及名作有:
古诺(1818—1893)。早年求学于巴黎音乐学院,是阿雷维和莱修尔的学生。他于50年代开始歌剧创作,毕生作有歌剧12部,最优秀的是《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均为法国抒情歌剧的代表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于1859年的《浮士德》。《浮士德》取材于歌德巨著中的第一部,写成爱情悲剧,以宗教的解脱为结局。音乐对人物性格和心理刻画十分细致,如玛格丽特的淳朴热情(《从前有个国王》和《珠宝之歌》),浮士德的矛盾(《你好,纯洁的小屋》及一些重唱),西贝尔对玛格丽特的痴情(《把我的心愿带给她》《幸福降临于你》),梅菲斯特的阴险和玩世不恭(《金牛之歌》);剧中的重唱和合唱往往与特定的场面相结合;也有许多日常生活的画面和场景(如第一幕的《牧歌》,第二幕的《圆舞曲》以及《士兵合唱进行曲》);管弦乐吸收了大歌剧的成就,对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
汤玛(1811—1896)。留学意大利归国后创作了很多部极为成功的歌剧,后来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获得最高荣誉一罗马奖。如《米侬》《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雷梦德》等,这些歌剧旋律优美,极为抒情。
比才(1838—1875)。比才的歌剧打破了这种沉滞时代的气氛,他以绚丽多彩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剧情、强烈激情的戏剧性、五光十色的舞台调度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歌剧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第一部重要歌剧《采珠人》于1863年首演;这是一部以锡兰为背景的爱情悲剧,音乐富于生活气息,旋律丰富优美。1872年上演的独幕歌剧《扎米雷》,采用阿拉伯旋律,对剧中人物形象刻画人微,由此奠定了自己新的风格,但还有不少对罗西尼、古诺诺等人的模仿。同年为话剧《阿莱城姑娘》配乐,成为流传极广的名曲;歌剧《卡门》是比才的顶峰之作,音乐上强调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生动、灵活而富于光彩。他的歌剧艺术代表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是各国歌剧院最常上演的曲目。马斯内(1842—1912)。擅长以优雅抒情的音乐描写细致入微的柔情和女子娇弱温柔的性格,这些都在他的代表作歌剧《曼侬》中得到体现。类似的抒情歌剧还有《维特》和《泰伊思》。此外他还写了歌剧《灰姑娘》《锡特》《埃洛第雅德》和《圣母院前的卖艺人》等。
此外,拉罗作有歌剧《伊斯王》、德立勃作有歌剧《拉克梅》、夏邦蒂尔作有歌剧《露依斯》、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