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罗西尼的歌剧

二、罗西尼的歌剧

在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加上长期受法国、奥地利等外国侵略者的统治。从1807年的烧炭党到1831年的以玛志尼和加里巴尔第为首的“青年意大利”运动,都曾领导民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斗争。到了1871年,终于由撒丁国王埃玛纽艾尔二世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成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也反映到文艺上来,因此,爱国主义就成了当时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

罗西尼(1792—1868)的父母都是音乐家,父亲受法国革命的思想影响很深,曾因宣传共和而被捕过。罗西尼天资聪颖,年轻时就在他父亲的歌剧团中担任一般演员、伴奏及指挥,因此熟悉歌剧的规律。他18岁开始创作歌剧,1812年又创作歌剧《试金石》,在米兰的斯卡拉剧院上演也获得了成功。1813年写了一部很成功的、英雄性的正歌剧《坦克雷迪》和一部喜歌剧《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姑娘》,内容都是描写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此后,《英国女王伊丽罗西尼莎白》《奥赛罗》《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灰姑娘》《贼鹊》等一大批优秀剧作相继问世;其中《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一剧初演时并不成功,但不久便大受欢迎,并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一大名作。

1829年创作于巴黎的《威廉·退尔》是一部正歌剧,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政治取向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该剧取材于席勒的同名剧本,描述了13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总督残暴统治的历史故事。这个发生于13世纪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提炼,鲜明地体现了19世纪意大利人民的战斗精神,反映出他们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愿望,创造了一种表现民族爱国思想和英雄浪漫主义歌剧的新典型。在该剧的创作中,罗西尼采取法国大歌剧的形式,规模宏大,舞台效果壮观,全剧的音乐结构严谨,合唱在群众场面中起了主导作用。剧中主要人物多是为自由而斗争的农民、牧民和猎人等,因此,罗西尼广泛运用了民间音乐素材,其中以瑞士、奥地利西部山区的民间音乐为主、在剧情发展到最高潮时,罗西尼将咏叹调、宣叙调都配以戏剧效果强烈的管弦乐伴奏,用来衬托和渲染气氛,歌剧的序曲由四个部分组成,预示了整部歌剧的主要音乐形象,其庞大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内容使序曲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部交响曲,因而常作为独立的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就罗西尼的歌剧音乐而言,他能将流淌不断的优美旋律。虽不复杂但却别出心裁的和声、结构清晰的乐句和乐段、个性明显并且干净的配器,以及富于色彩的织体融为一体,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造成戏剧性的音乐效果;罗西尼的歌剧序曲显示出他对管弦乐队卓越的驾驭技巧,很多歌剧序曲常作为独立的乐曲在音乐会上演奏。罗西尼的歌剧代表了意大利的歌剧观,其目的是取悦和打动听众,它的音乐要求旋律性强,自然而且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