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意大利喜歌剧

第五节 18世纪的意大利喜歌剧

18世纪初,意大利正歌剧开始把几个不同正歌剧幕间演出的喜剧场面抽出单独演出,变成类似“集成剧”式的喜剧,称为“幕间剧”。依当时习惯,正歌剧第一、第二幕结束时,均演一小段幕间剧。这种在正歌剧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戏剧片段,每幕间约演10—15分钟,一般有两个角色(通常是青年女子与一个男角)和一个小型室内乐队,两个角色每人唱一段小咏叹调和二重唱。幕间剧的内容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其中常有诙谐、恶作剧等,音乐上用一些音节的重复(例如常做急速绕口令式的反复)来表现幽默。

在意大利喜歌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喜歌剧台本作家和作曲家及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佩尔戈莱西(1710—1736)的《女仆作夫人》,此作原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于1733年首演于那不勒斯,也是至今还在上演的最早的一部喜歌剧。正是这部《女仆作夫人》,后来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趣歌剧论战”。参加论战的双方是以卢梭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的拥护者和以吕利、拉莫为代表的法国歌剧的拥护者。争论的焦点是对意大利音乐和法国音乐的不同见解。卢梭把旋律生动、节奏灵活、紧密结合意大利语言的意大利音乐,和墨守成规、刻板单调的法国音乐做了鲜明的对照,引起了法国派的极大愤慨,为此还焚烧了卢梭的模拟人像。意大利喜歌剧在佩尔戈莱西之后继续得到发展,启蒙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哥尔多尼也参与了剧本的写作,进一步提高了喜歌剧的文化层次。

18世纪中叶,重要的喜歌剧作曲家有皮契尼(1728—1800),主要作品是《温顺的女儿》(1760)。这部作品的脚本是启蒙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哥尔多尼(Goldoni,1707—1793)根据英国人理查生的小说《纳白梅拉》(Pamela,1740—1741)写成的。剧中人物比以前增多了,关系错综复杂,并强调了抒情性的特点。18世纪末,喜歌剧更加发展。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有帕伊西埃洛(1740—1816),他的音乐轻快流畅,在当时很受欢迎。代表作《塞维尔的理发师》(1782),剧情中亦庄亦谐地处理了当时的政治问题;另一部《尼娜》(H89年)则有着淡淡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位著名剧作家契玛罗萨(D.Cimarosa,1749—1801)也为意大利喜歌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代表作《秘密婚姻》是以爱情为主题,体现自由平等精神的作品。

总之,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特有的轻松诙谐的风格,并且强调重唱与乐队在终场中的作用,始终以表现精神世界最个性化的情感即爱情作为中心题材,情节多取材于市民以及农村的现实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因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但是应该看到,多数戏剧存在着“旧调填新词”的方式,是一种遗憾。这种风格在莫扎特的喜歌剧中得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