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的音乐特色

二、瓦格纳的音乐特色

瓦格纳追求的歌剧风格是一种“整体艺术”,认为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将音乐戏剧切割分离,他认为管弦乐队应该是表现音乐主要工具,它的使命是表现文学无力表现的东西,加深与解释表情姿势的意义,阐明剧中人物内在的体验和情感,使观众预感到所要发生的剧情。瓦格纳将韦伯的“主导动机”、柏辽兹的“固定乐思”以及李斯特的“主题变形”思路发展到了极致,即“主导动机”。

在他的《罗恩戈林》中,清晰表现了“用音乐来体现整体艺术”的理想。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暗示作用以及“无终旋律”的风格,并用“前奏曲”的术语代替了“序曲”的称谓,而且每首前奏曲与主导剧情密切,音乐与文学作品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始取消了朗诵形式的宣叙调和抒情性的咏叹调之间的区别,还取消了二重唱、咏叹调、终曲等传统歌剧的演唱形式,以利于文学的、戏剧剧情的表现,这其中所运用的音乐语汇已经十分丰富,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时管弦乐也已经成为足以承担音乐素材的主力。“主导动机”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瓦格纳歌剧音乐交响性思维的特征。无论是动机的呈示、对比或变化都驻扎在丰富而复杂的声乐和管弦乐复调织体当中。在他庞大的“整体艺术”中,管弦乐编织的网是音乐的主要因素,声乐线条只是复调织体的一部分,不再是传统的、个性鲜明突出的、有编号的、出人风头的在歌剧中占主导地位的咏叹调。

瓦格纳歌剧以及威尔第后期的歌剧,发展了旋律化的宣叙调和朗诵式的咏叹调,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差异,这对于听惯以旋律为主的咏叹调的意大利听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再加上瓦格纳歌剧音量洪大、音色浓重的演唱方式必然导致声音灵活性的减少,装饰性演唱成为不可能,常用音区的降低,抒情性轻声演唱手法的摒弃,等等,因此招致一些音乐鉴赏家及音乐评论家的非议。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时代变了,作品内容、题材变了,观众变了,音乐表现手法(和声、乐队、配器)变了,歌剧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当然也要因之而变,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不过,与此同时这些变化在演唱上也曾引起出现过一些偏差,如过分追求洪大音量以致喉头下压得过低,声音位置过分“靠后”,音色过暗;接着出现了声音上的“摇晃”和“碎抖音”等微颤不正常的现象,甚至影响到演唱的寿命等。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评语是公允的。不过,这些偏差也不难予以纠正,只要加强技术训练,控制盲目追求音量,使演唱者更多注意声音的集中,以及节制滥用或连续过度使用嗓音等就可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