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的乐剧创作

一、瓦格纳的乐剧创作

瓦格纳(1813—1883)出生在德国莱比锡,通过自学和具体实践来获得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成为一个全才,集诗人、剧作家、指挥、作曲家、美学及音乐理论家于一身。他之后的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瓦格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在其早期创作中,他完全受到文学的浪漫主义影响。瓦格纳热爱文学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还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他认为真正的歌剧应当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因此他的歌剧多取材于欧洲北部的中世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史诗、德意志英雄传奇等,成为瓦格纳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这些素材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成长与事迹。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把神话看作一种观念,将其抽象成一种脱离人物性格的象征。他所依靠的是世人一般所理解的古鲁克的歌剧改革。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早期歌剧作品已体现出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浪漫主义哲学的信仰。

瓦格纳第一部成功的歌剧是1842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的《黎恩齐》,随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在此之前他曾还曾创作了《仙女》《一报还一报》《恋禁》。其中,《仙女》是模仿德国浪漫歌剧风格的首次尝试。《黎恩齐》是英国作家布维尔德作品,剧本由瓦格纳本人撰写。这部歌剧从题材到风格主要依照法国大歌剧的模式写成,歌剧题材是世纪的历史性题材,结构宏大,群众性及舞蹈场面豪华,并且具有清晰的传统段落结构,注重发挥合唱的作用。这部歌剧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在瓦格纳以后的歌剧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他后期的创作中还时时出现这部歌剧的影响。《漂泊的荷兰人》的题材包含了瓦格纳所追求的德国浪漫派艺术家所喜爱的民间传说,即一位因魔鬼的惩罚而漂泊不定的荷兰人,因为得到了善良美丽的姑娘的爱情和牺牲而得以解脱。这部歌剧虽然在形式上沿用了传统分曲的结构,具有完整的咏叹调旋律。但是,瓦格纳在主导动机的使用、民间色彩的合唱以及灰暗沉闷的舞台背景的运用上,都使人意识到瓦格纳是在沿着德国浪漫歌剧的道路在前进。

在《汤豪赛》和《罗恩戈林》两部作品中,瓦格纳对歌剧改革的尝试初见端倪。《汤豪赛》虽然仍有法国大歌剧的影子,但是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已经开始改革的探索。他力图打破分曲间的间隔,追求音乐、诗歌与场景的统一融合。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瓦格纳歌剧改革付诸实现的时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纽伦堡的名歌手》两部歌剧分别在1865年和1868年首演,这两部歌剧标志着瓦格纳歌剧理想的实现和成功。

在1869年瓦格纳又完成了大型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也由此,瓦格纳提出了他的“乐剧”概念,将自己的歌剧从题材到具体的风格手法上与传统的法国和意大利歌剧区别开来。1882年瓦格纳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帕西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