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乞丐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经过近百年宫廷趣味的影响,成为只追求外表华丽,实质上空虚无聊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遭到听众的厌弃。因此,8世纪时新的启蒙主义思潮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主义思想蓬勃兴起,音乐日益要求世俗化、大众化和生活化。欧洲各国出现了一种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这种新型歌剧起源于正歌剧中穿插的喜剧性的幕间剧,因为它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和民间色彩,故深受群众喜爱,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立发展的音乐戏剧体裁,被人们统称为“喜歌剧”。在英国喜歌剧被称为“民谣剧”,又称“乞丐歌剧”。
这种“乞丐歌剧”对白是使用本国语——英国的乞丐歌剧,再加上通俗的曲调,旋律除了取自民间的流行舞曲、民歌、城市小曲外,还有来自公众熟悉的意大利或法国歌剧的曲调。最早和最著名的民谣歌剧是1728年演出于伦敦的《乞丐歌剧》,由盖伊编剧,佩普什编曲。剧本描写的是小偷(兼强盗)玛奇什的爱情波折。但是,词作者极为巧妙、生动地把当时各种最尖锐的政治、艺术和社会风俗等问题都交织在一起,通过精彩的对白,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隐藏在当时社会中各种虚伪和丑恶的现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正面嘲讽了意大利歌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意大利歌剧创作,迫使亨德尔改弦易辙,从事清唱剧的写作。初演时盛况空前。1920年开始的演出获得特别的成功,竟连演了1463场,打破歌剧连演的历史纪录。由于它的民主性内容和通俗易懂的音乐,以及对于意大利正歌剧陈规陋习所作的尖刻讽刺,有力地揭露和嘲笑意大利歌剧的弱点,严重地打击了意大利歌剧的垄断地位。
以后的《乞丐歌剧》在不同时代加进了一些新的音乐,并不断地加工或改编其中一些歌曲。演于1920年的《乞丐歌剧》,由奥斯汀改本并主演,获得了特别的成功,竟连演了1463场。1953年拍摄成电影,并改编成出色的电影音乐。1928年,改编后取名为《三分钱歌剧》,在保留全剧的人物姓名和剧情梗概的前提下,重新改写了全部台词,更有力地揭露了20世纪社会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