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彪西

一、德彪西

法国科学家布冯在《论风格》一文中有一句名言:“风格如其人。”因此,在探讨德彪西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德彪西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一)生平概况

德彪西(1862—1918)出生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小镇圣日尔曼昂莱的食粮路28号。这个小镇位于法兰西岛中,是一座历史名镇,同时又是诗人、画家、音乐家喜好的休闲之处。在童年时,德彪西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敏锐感,12岁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10年后获罗马大奖,赴罗马三年。32岁时创作音诗《牧神午后》及弦乐四重奏,获得世界乐坛赞扬及重视,但也引起争论,40岁时创作了第一部印象主义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在逐渐脱离瓦格纳歌剧的影响之后,他开始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德彪西就像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

德彪西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钢琴曲、歌曲、管弦乐、室内乐、戏剧音乐、康塔塔与合唱曲等众多方面,其音乐声誉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现代作曲家鼻祖伊戈·斯特拉文斯基甚至真诚地讲过这样的话:“我们这一代音乐家以及我自己多归功于德彪西。”

(二)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特征

德彪西从学生时期起就刻意创造新的音响境界,他力图摆脱几百年来传统的主调音乐和功能和声的束缚,去开辟自己独特的音响园地。他非常讨厌音乐的发展受到其他音乐以外的因素的束缚。因为音乐并不具有像文字那样的精确性特点,它是一种“不确定的语言”,暗示才是音乐语言应有的特质,更期待着一种属于音乐的自由。音乐应该能比其他艺术享受更多自由,因为音乐并不限于单纯正确的复制自然,而只能由自然和人类想象力的融合来界定。189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他听到了爪哇岛加美兰乐队的演奏,奇特的复调、复节奏和复和声使得德彪西大为惊喜。德彪西的音乐语言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找到了摆脱浪漫主义音乐情节束缚的出路。他力求通过音乐的暗示本质让观众在音乐的引导下产生对音响关系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任何事情都格式化,才能使人们在想象的空间中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人们的快乐德彪西认为,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音乐的逻辑都追逐的是与自然有关的显性内涵,而不是直接的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它应该是看不见,摸不到而富有神奇性的。他运用这些独特手法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在音乐的表现力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的新世界,创造出了其他音乐、戏剧所没有的诗意氛围。这些影响和简洁、奇妙的手法,在之后被运用到创作《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中去此外,在德彪西的音乐中,最新的和声与织体有时往往与最古老的教堂调式相结合,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他专心研究帕菜斯特里那的音乐而受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美学上,德彪西受到当时的印象派画家和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因之,人们又称他为印象派音乐的始祖。德彪西的音乐中有很多是描绘大自然景色的,但他并不是一位自然主义的艺术家,他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大自然赋予了他想象的灵感,而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正是音乐通向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他所专注的是源于自然和充满着自然的想象,他试图将这个想象中的理想世界的空灵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德彪西的歌剧创作

德彪西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了他唯一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本剧取材于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剧作家梅特林克同名话剧,1903年4月30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这是一部极其独特的歌剧,它不仅与德国瓦格纳式的浪漫主义歌剧截然对立,没有主观夸张的情感宣泄:同时也与法国比才的现实主义歌剧背道而驰,没有客观真实的生活描写。德彪西的音乐赋予剧中人物一种丰富的感情,一种深刻的感觉,一种优美的情景,一种明细的色彩,以致当观众看到这些剧中人物如此被动服从于命运时,都深感沉痛叹息。

(四)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德彪西是古典传统作曲技术的继承者,他的早期作品中多使用传统的和声体系,曲式结构、旋法、调式(性)等多带有后期浪漫音乐派的痕迹,如《浪荡儿》《曼托林》可以说这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1900年以后,他的印象构思及其音乐表现手法逐渐成熟,从民族、宗教音乐中吸取了广泛的题材开创了以强调“色彩性”为主的印象主义乐派的新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对于“色彩”运用胜过“线条”,和声胜过旋律,对调观念的淡化,削弱属和声的功能性,强烈的和声色彩性表现为主的特点,都是印象主义乐派的突出展现。

他是一位革新者,以大胆地探索与创新在作曲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和声的色彩性手法,新的和声织体写法等,他对同时期及其后的音乐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和声方面更为突出。在传统音乐中和声总是从属于旋律,和声进行的“功能性”作用要大于色彩作用。在德彪西的和声手法中,和声与旋律同等重要,有时和声要比旋律更为突出,特别是1890年以后的音乐作品中,虽然也没离开富于表现的旋律主题,但同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韦伯相比,德彪西对于旋律的完整性、清晰度,以及旋律在音乐中的地位,都被大大地削弱了。在音乐中被肢解而显得较细碎、朦胧,隐蔽得使人难以觉察和记忆,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对比,是决定音乐风格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由于人们崇尚理性,音乐富于哲理,在对戏剧性变化和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中,和声的功能都起着主导作用,而和声的“色彩”是依附“功能”而存在的。印象派音乐风格则偏重感性认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自然的“光”与“色彩”的流动与变化,色彩作用上升为主导地位,和声功能的弱化,有助于“色彩”的自由发展。印象主义的“主观感觉”论思想基础及其构思方式决定了德彪西音乐的和声写作手法。

(五)德彪西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在演唱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声乐作品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旋律

在德彪西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物或是人物,他都会在音乐中用不同的主题留下印象,因此在每一首作品中,往往以一个主要的主题动机或几个主题动机来形成印象的基础,在这些流动的印象结构中,很少用线性的旋律线条构成主题动机,更多的是非旋律性的、片段性的音型动机形成短句或片段,加入和声织体,穿插于整个作品中。

德彪西正是将这些音级细胞构成短小或相互不太连贯的动机,再组成主题旋律,而避免使用在浪漫派音乐中看到的各种反复、扩大、发展等手法他曾说:“我很想看到创造出一种我自己将要做到的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构成的音乐。这个连绝不断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合乎逻辑的、组织严密的、合乎演绎的展开。”如1902年,他的《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初演时遭到失败,受到观众的哄笑和报刊评论的奚落,认为整部歌剧都是无休止的、平淡的宣叙调般的旋律,连剧作者梅特林克也站在反对者的一边。但是日久之后,人们才回味出它的美妙的韵味,予以承认。

2.力度和音色

由于德彪西旋律性较强,歌唱的线条感更明显,因此就需要唱得很连贯,节奏重音也要唱得很内在。例如三拍子的歌曲,不能唱成华尔兹的感觉。而且它的旋律起伏较大,其连贯性很难掌握,而且对歌手气息的连贯性有很高的要求,高音的地方就容易把气息提起来,再加之小快板的速度,就更不容易唱好,尤其是语言不容易说清楚。因此,要更多地作气息连贯的练习,气息要求控制得很好,声音也要尽量保持在一个位置上。表现这种朦胧的夜色,起音都不能太强,要软起音,但又不能虚,要很好地掌握“半声”和轻声地技巧,声音透明、轻巧。

3.语言

德彪西采用朗诵式的节奏,其主要目的是想保持法国语言的音乐美和在心理上细腻的感觉。因此,演唱者要逐字逐句地了解歌词。了解歌词声艺术所表达的那种情绪和气氛,还要能朗诵歌词,是能表达出印象主义诗歌的那种气氛的朗诵,并能用这种朗诵去打动观众。只有这样掌握了法语语言的美之后,才能够演唱德彪西的歌剧或声乐作品。

4.和声语言

演唱者应该熟悉或能感受它的作用。德彪西的音乐语言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旋律非常淳朴、典雅,而和声却很复杂、浓郁,调性不稳定,音乐结构脆弱。德彪西音乐中的神秘、朦胧和五光十色的变幻,都与他独特的和声息息有关。德彪西和瓦格纳一样,是“色彩音响”的伟大发现者,他的优美明细的、光怪陆离的和声,是使他成为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的主要因素。

在他的《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中,根据语言的朗诵而起伏流动的旋律的下面,是一系列平行二度或平行十一度的各种和弦进行。在该剧中,和声与织体写法同音乐思维的无限消极性的结合,形成了德彪西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缺乏激情、游移闪烁、充满诗意。

很多人觉得德彪西的作品难唱,主要体现在对他的音乐风格和歌词的象征性含义难以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