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法国喜歌剧
17世纪末,巴黎的集市上就流行着一种兼有歌舞、说话及器乐伴奏,称为“沃德维尔”的戏剧,此类作品经常采用听众熟悉的民间或流行曲调添新词而成。后来,专门上演这种集市戏剧的平民大众剧院,从1715年起以“巴黎喜歌剧院”命名,而这种集市戏剧则被称为喜歌剧。
1746年,《女仆作夫人》曾在巴黎上演,当时并未引起轰动,但因其于1752年的再度公演,却导致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的“趣歌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法王路易十五为首的贵族保守派,他们支持吕利、拉莫等人所写的法国正歌剧;另一方则是以皇后和卢梭、狄德罗等人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支持意大利的趣歌剧。在抒情悲剧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意大利趣歌剧以其朴素的音乐风格,生动的表演,贴近生活的题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喜欢辩论的法国人把法国抒情悲剧与意大利趣歌剧比较,指出两者之间的优劣,这才引发了音乐历史上这场有名的喜歌剧之争。
“趣歌剧论战”推动了法国喜歌剧的发展。这场论战实际上带有政治及思想斗争的意义。从歌剧的发展来看,它导致法国喜歌剧的产生,也推动了后来歌剧的改革。随着喜歌剧的演出和争论,从平民到王室贵族对喜歌剧的爱好成为时尚,许多作曲家加入法国喜歌剧创作的行列并产生了许多代表名作,格雷特里便是其中一位最为知名的喜歌剧改革的代表人物。
安德烈·欧内斯特·格雷特里是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有“音乐界的莫里哀”之美称。他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贡献最大。他出生于比利时,20岁后在罗马学习、生活了八年,对意大利喜歌剧进行了研究。格雷特里了共创作了50部音乐戏剧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喜歌剧。他的代表作有《休伦人》《路西勒》《会说话的图画》《泽米尔和阿佐尔》《假魔术》等。他最成功的作品是1784年上演的《狮心王理查》,它通过狮心王在濒危时刻被朋友所救的故事,歌颂了英雄主义的精神,是后来的“拯救歌剧”的开山之祖。这部作品强烈的戏剧效果和优美动听的女高音咏叹调,激起了观众的狂热,在巴黎连演500多场,并给作者带来极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