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俗艳
难得俗艳

卖口乖称赞人歌颂物,一般都会用上什么清新脱俗呀高雅大方呀诸如此类形容词。但面对面前那堆得像山一般高的杧果,青红橙黄甚至近紫颜色变幻多端,而且拎上手沉沉的凑近用力一闻,那浓烈得化不开的香甜简直妖冶,从色到香到味绝对是百分之二百挑逗,配不起也不稀罕你的赞美,摆明车马的俗艳,超甜劲香过足瘾。
小时候自认为有教养,其实也自知笨拙,一直不敢在家以外吃杧果。因为吃起杧果来极没有仪态,勉强把杧果皮剥开,手势不佳的果肉连果皮斑斑驳驳,丢了又可惜,吃起来又麻烦。
剥了皮的杧果黏黏滑滑地拈在手里随时跑掉,咬下来汁液四溅,吃得一嘴一脸,而吃到果核处更是又咬又啜,几近淫贱。看来吃杧果吃到脸红耳热的也大有人在。直至后来才见人用果刀把两大片连皮杧果剖开十字方格,翻开吃来比较方便优雅,但果核部分还是一样恶搞。
一般人把杧果当作饭后甜品,但我却认为杧果根本就可以当主食。那种香甜俗艳的感觉,是要完整地放肆地过分地一次性消费享受。如果需要更加充实饱肚,配上糯米饭再加上同样香浓艳俗的椰浆就更是over the top,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尤其当我的中医得知我竟然嗜吃这样“湿热”的“毒物”,脸色一沉大加鞭挞,我就更有犯罪的快感。
万佛朝宗

当我有一天忽然知道了杧果是在汉晋时代跟着佛教一道从印度移植到中国的这个事实,我的颇为惊讶的嘴形大抵也可以塞进一个小巧的猪腰杧。如此冶艳的果物恐怕是佛祖刻意送来考验众生的一种叫人又爱又恨又湿又热又怕又要吃的东西,一旦沉迷,肯定无法摆脱,可一而再再而三。
而更吊诡的是,这原产于印度的杧果即使如今种植遍布东南亚,大家对产于菲律宾的吕宋杧、台湾的爱文杧、泰国的青杧,甚至日本温室培养的杧果都很熟悉,但万佛朝宗,最香最甜最浓也最贵的,还是这个从印度入口的个子不大的阿方索杧果(Alphonso)。
犹记得第一次跟Alphonso邂逅,是在新加坡的小印度区,摊子堆满杧果,索价平均也要十港元一个。但一入口简直不得了,肉质香甜嫩滑纤细,除了杧果味更吃到椰子味甚至吃到榴梿味,也就是把一切极乐滋味大集合。后来回到香港急忙四处寻觅,分别在重庆大厦、高档超市和水果专卖店都找到,索价十八港元一个,着实贵,而且供应期也只在四五月间,佛光一现就过,下回请早。

材料(两人份)
·杧果 两个
·糯米 一杯
·椰浆(纸盒装) 一包
·原糖 两匙
·盐 适量
·芝麻 适量
按部就班

1.先将糯米洗好,加等量水煮好,饭熟后盖住让糯米饭更黏软。(十二分钟)

2.同时将杧果洗净去皮切丁,备用。(四分钟)

3.烧热平底小锅把芝麻烘香,取出备用。(两分钟)

4.椰浆以慢火加热。(两分钟)

5.加入适量盐调味。(十秒)

6.再加入两匙原糖调味。(十秒)

7.将两大匙调好味之椰浆拌进糯米饭中。(两分钟)

8.糯米饭取出置碗中。(两分钟)

9.将杧果肉置于糯米饭旁。(一分钟)

10.撒进已调味的椰浆于碗里。(一分钟)

11.于杧果饭面上撒满烤好的芝麻,色香味全,还等什么!(半分钟)
冷热小知识
许多热带果实的英文叫法都是源自原产地的土语,例如,mango(杧果)就是南印度泰米尔语,papaya(木瓜)是加勒比语,durian(榴梿)是马来语,banana(香蕉)是西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