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正面更细致准确的说法就是人杰地灵,固然我们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就会觉得香港其实也不差,也算是人才辈出的,问题是这些人才的能力都比较一面倒,精于金融商贸行政管理却拙于人文艺术设计,所以一谈到生活美学,大家就只能用钱用银码拼凑,用一堆所谓国际名牌来点缀充撑自己的贫乏,结果也只能是活在名牌的阴影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没法令香港真正成为一个创意澎湃的集中地。
这些反思这些对比都是在旅行京都时体验领会出来的。一个规模小于香港的古老城市,千年繁华过后,累积沉淀出叫人回味再三又充满新鲜期待的特质,念旧保守的同时也愿意开放包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町屋和历史性建筑物活化改造成商业空间和公共场所,有保留清幽雅致的,也有大胆前卫冲击的。传统食材渍物佃煮物、传统京料理以及和果子得到额外的重视保留,传统服饰和传统工艺也被推崇备至。民众在这个环境氛围下都有自己认同和坚持的一套生活美学,对细节格外注重,即使是家里平日用餐的小小一道餐前凉菜,也体现出一种细密心思。所谓见微知著,赢得了无言赞许和衷心尊重。
剩余增值

南方人管这个叫饭焦,北方人直称这为锅巴,不知从哪个时候开始,因为饭焦的香、锅巴的脆、饭焦的韧、锅巴的硬,叫人连吃饭也吃得精神不够集中,只想着吃完之后就可再利用那煲里的锅里的焦香一块,加点葱冲点茶甚至上汤,成为另一压轴好戏,盖过了甜品的风头。
也不知是哪位大厨心血来潮,把锅巴升级发展成独立的一道菜,甚至不再是先煮饭才有锅巴,锅巴进入了必须独立制作才能应付顾客的大量需要。菜谱里层出不穷的杂锦锅巴、茄汁虾仁锅巴、素三鲜锅巴等,都是受欢迎的热辣辣香口大菜。
锅巴当然也变小吃。小时候常吃的是蔡澜先生监制的“暴暴饭焦”,如今不知是否已经停产,很是怀念。取而代之的是袋装的由台湾食品商生产的提供给素食者食用的锅巴,以茶汤泡饭的形式用来做简便点心也不俗。只是要留意包装上的赏味期限,毕竟这是烘烤类的即食成品,也很容易变潮或者带一阵油腥味。
人在京都吃过一道由一位京料理教师亲自下厨做的前菜,简易的用麻酱、淡口豉油和豆腐,搅拌出一种调酱与小黄瓜做凉拌。吃罢心血来潮,配上酥脆的几块饭焦,该是又一增值的人间美味。

材料(两人份)
·硬豆腐 一块
·小黄瓜 一条
·麻酱 两匙
·日本淡口酱油 一匙
·原糖/细盐 少许
·即食饭焦或米饼 八块
按部就班

1.先将小黄瓜洗净去皮。(两分钟)

2.小黄瓜切成极薄片,放入碟中。(两分钟)

3.加入少许糖。(三十秒)

4.再加少许盐,稍腌出水。(半分钟)

5.豆腐以厨纸包裹,轻按挤出水。(一分钟)

6.豆腐放搅拌机中。(半分钟)

7.放进两匙麻酱。(半分钟)

8.再放一匙淡口酱油,拌打成酱。(半分钟)

9.以少许原糖提味。(半分钟)

10.将豆腐麻酱取出备用,小黄瓜挤水后放于饭焦上,淋上豆腐麻酱便成一浓淡相宜的餐前小吃。(三分钟)
冷热小知识
豆腐由豆浆凝固而成,内含丰富蛋白质和油脂,中国豆腐传统上以石膏(硫酸钙)点卤凝结,日本人和中国沿海某些地区就惯用“卤水”,也就是把镁盐和钙盐混合在水中,豆浆冷却至78℃左右就可点卤造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