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生于1898年,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年代。就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但很快遭到了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这个革命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在反动军阀统治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少奇就成长在这个时代,因此他很早就立志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热烈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刘少奇开始在宁乡中学求学,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不到一年,由于讲武堂遭到军阀战争的破坏,便又转入长沙育才中学。在这期间,刘少奇学习了有关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书籍和《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新旧思想的斗争中,刘少奇努力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坚决反对旧思想和守旧顽固党。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刘少奇立即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同年暑假,刘少奇到北京考大学,以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因此,他又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当时仍在继续的学生爱国斗争。就在这时,他看了许多社会主义和俄国革命方面的书及进步报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冬天,刘少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由北京回到长沙,又由长沙到上海,进入陈独秀等创办的外语学校,准备去苏俄学学习。

在上海期间,刘少奇一面学习俄语,一面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到工人中间进行革命活动。他还参加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1年春,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许之祯等及其他几十个青年团员与进步青年,由组织上派往苏俄学习。当时苏俄刚刚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白军叛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他们看到了苏俄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在列宁和共产党领导下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热情,深被这种精神所鼓舞,他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后来刘少奇回忆说:当对苏俄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的“崭新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使我们开始懂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它的深刻意义,增强了我们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坚定性”。〔1〕

刘少奇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批到苏联学习的中国革命青年,在那里他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共产党发动工人运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同对有机会经常接近工人、农民、战士和机关工作人员,了解新生苏维埃国家各方面的情况,正确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

1921年5月,张太雷代表中国共产主义者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并出席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共和国际帮助下,张太雷等建立了中共旅莫支部。1921年冬,刘少奇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旅莫支部最早的成员及支部委员之一。刘少奇和其他党员经常组织在莫斯科学习的青年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人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2年夏初,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国,立即投入了正在兴起的中国工人运动。他先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随后中央又派他到湖南与毛泽东领导中共湘区党委的工作及粤汉路和安源工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