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和少奇同志在学生时代就相识了。
1914年至1918年,我在长沙联合中学读书的时候,班里有不少同学是宁乡人。他们常与在长沙其他学校读书的宁乡同学来往,我时常见到一个瘦高个儿的青年到联合学来。经同班同学介绍,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刘少奇,是长沙第一中学的学生。少奇同志虽然比我小2岁,但聪明能干,举止稳重,深为同学所敬佩。那时,我们都是中学生,还谈不上有什么共同理想,互相间仅仅是一般来往,少奇同志沉默寡言,但他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他是个忧国忧民,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青年,不久,他果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0年,少奇同志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那年冬天毛主席和在湘的新民学会会员团结湖南教育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发起留俄运动。少奇同志决定和任弼时、肖劲光等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第一批赴苏联学习,寻求救国之道。
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学习。“五四”运动以后的北京,党和团的活动逐渐开展。“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已经组织起来,里面有不少湖南人,都是我的同学,从1919年掀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到1920年形成了一个热潮。这对全国青年影响很大。所以湖南一发起留俄运动,北京、上海立刻有人响应。在北京的湖南同学陈维仁和王一飞都报了名。我因为给这两位同学送行,在上海碰到了即将赴苏学习的少奇同志。
老同学久别重逢,分外亲热。特别是这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同学关系,而是有共同政治方向的青年。我对他出国学习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表示衷心祝贺。少奇同志也很关心我在北京的情况。他说,北京是进步青年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政治势力汇聚的地方,北京有许多名流,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地方。所以他希望今后建立联系,互相通信交流情况。因为我们都没有出国的经验,所以,对旅途安全问题也谈得得很多,少奇同志为这次偶然的见面感到很高兴,分手时,我们还谈了许多互相鼓舞、互相勉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