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斗争策略
在安源罢工中,刘少奇协助李立三从实际出发,决定斗争策略。1923年初李立三离开安源调武汉工作后,刘少奇代理俱乐部总主任职务。在“二七”罢工失败,全国工运暂时处于低期的形势下,刘少奇不盲动,不冒险,巩固内部,坚守阵地领导工人取得了斗争的部分胜利。
争取社会同情、是安源罢工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李立三回忆,在派他去安源之前,毛泽东同志曾向他讲过这个问题,要他在安源从平民教育入手,取得合法地位。罢工前,毛泽东又写信给李立三,指出“哀兵必胜”,罢工的口号要“哀而动人”。刘少奇和李立三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罢工的两次宣言,都体现了这个口号,婉而动人,却又坚韧不屈。罢工宣言向。各界人士呼吁“我们要命!我们要吃饭!”声明“我们于死中求活,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将宣言中的这些话当作刘少奇散布“活命哲学”的罪证来批判,说工人罢工怎么是为活命!似乎只有每次斗争都要提出打倒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才是革命的。刘少奇和李立三在罢工中尽量孤立打击对象,利用路局和矿局之间的矛盾(路局方面对于罢工也主张和平解决),争取一切可能的同情者,哪怕这种同情是暂时的,不可靠的。驻军在罢工之初对罢工的态度比较强硬,经过斗争,加之江西督军蔡成勋也电赣西镇守使肖安国主张和平解决,因而态度转向中立。安源镇绅学商界的头面人物在罢工开始时也站在路矿当局一边,劝工人先复工再谈判,后经过刘少奇、李立三的工作,基本上也站在调停地位,同情工人的要求。工人中有一部分加入过红帮,红帮的头子担任矿上的顾问,包工头又多是他的徒弟,资本家利用他们压迫工人,他们又以“义气”“保护穷人”为名拉拢工人。刘少奇和李立三争取他们,使之同情罢工,至少不要破坏罢工。经过工作,他们不仅支持罢工,而且答应做到俱乐部提出的维持安源镇秩序的三件事:一、关闭鸦片馆;二、禁止在街上设赌摊;三、不发生抢劫案。罢工期间安源镇的良好秩序,同争取红帮有很大关系。而安源镇的秩序井然,也使矿上的职员包括高级职员为之震动。对俱乐部表示同情。
1923年“二七惨案”后,安源工人在刘少奇的领导下,采取退守的策略,同时对资本家的进攻毫不退缩。这样,不仅保存住了俱乐部组织,而且争取了部分经济利益,扩大了工人的福利事业。当时,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中滋长了“左”的情绪,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刘少奇对工人中存在的一些过“左”的思想情绪,进行了艰苦的教育工作,个别的还采取了纪律措施。正是因为刘少奇运用策略得当,安源工人俱乐部在“二·七惨案”之后仍然坚持了3年之久,直至1925年夏被封闭。
刘少奇同志在安源工作近3年中,他为中国工人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同毛泽东、李立三、蒋先云等同志一起在安源共同奋斗的业绩,一直在安源工人中传颂着。
(作者系中国地命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