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编写
(一)教学方案及其内容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案。
设计一份好的教学方案,有赖于教师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教材熟悉的程度和钻研的深度,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写好教案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学生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分析、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是最核心的内容。通常,教学过程应尽可能详细地揭示新知识是如何产生(问题或矛盾)的,用什么方法研究、探索的,并具体阐明教师采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一步一步的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结论(知识)的过程;同时,结合知识的教学和应用,还应设计并提出进行技能、思维和心理素质训练的手段、方法、内容和要求。
此外,一份完整的教案还应包括课后对实施教案的得失的评价。
(二)怎样设计好教学方案
写一份教案不难,难的是写一份好的教案。笔者认为,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备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备结构
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知识由于这种相互关联而形成一种结构。
所谓备结构,首先是指备课时要找准新授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生长点,就是新知识的源头,它常常是学生已学过并掌握了的旧知识。找准了“生长点”,就可以使新知识的教学顺手自然、顺理成章。学生也易于学懂。
其次,所谓“备结构”还指要把一堂课置于单元、章节乃至整个学科的整体之中,想一想这堂课为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能做些什么?
比如,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每堂教学课必须考虑这项任务如何落实,在什么时候,结合什么知识,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不从整体上考虑,那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将落空。
2.备过程
当前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构(知识),轻过程”的现象,这种“知识+技能”型的教学,难以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这种弊端,这里提出的“备过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数学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二是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通常可设计为一系列的问题或活动)中,教师凭借对学生实际水平的了解,为学生留几个解决问题的“入口处”,让学生自己研究并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这堂课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大家想想:我们先学习哪种运算呢?
(学生不难说出: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问题2: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这是训练学生把两数分为同号、异号及至少有一个为零的三种情形、教师应加以引号)
问题3:像(-2)+(+3)这类加法,你能否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经验得到它的结果呢?
(可以足球比赛为例:上半场输了两球,下半场赢了三球,全场比赛赢一球。这就说明(-2)+(+3)=+1)。
问题4:观察各种算式及其结果,你能否从中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呢?
(教师应让学生尝试“观察—归纳”,并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以指导和点拨)
问题5: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中,为什么要注明“两个相反数相加的和为零”这句话?
(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问题6: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数学中的加法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通过比较,搞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而且可以感知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将遇到什么困难、发生什么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难做到这一点),并进一步搞清产生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易办到的),从而使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懂学好。
4.备情感
教学过程不同于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学过程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而不是在人与物之间发生。因此,教学活动既是认知过程,又同时伴随着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设计一份好的教学方案,必须注意研究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和功能。
当然,这种功能主要不能通过设计教案(“纸上谈兵”),而是在实施教案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里所说的备课时要“备情感”,主要有以下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备课时,要仔细考虑到实施教案时,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何对“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做学问”,并进行融洽的感情交流;二是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生动、直观、有趣,并努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临其境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产生更强的内动力。
例如,平面几何“引言”课讲授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时,如果照本宣科,或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讲授,常常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以“自行车”为实例,用以下的方法讲授,学生就会充满情趣地进行学习:
(1)大家知道,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假如自行车的轮子是鸡蛋形的,那么骑了那样的自行车将会发生什么情景吗?(学生会笑着说:会上下颠簸,也不好骑)
然后教师指出: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很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学就是要研究物体的形状。
(2)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有了各种规格的自行车,才能让各人根据自身的需要选购合适的车子。这说明物体的大小也是人们经常要关心的,几何也要研究物体的大小。
(3)设计、生产自行车时,必须考虑两个车轮之间应有一个适当的距离。否则,若两个轮子相距太远或太近,都不便于骑行。这说明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也对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几何中也要研究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