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我国古代的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指出:“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布鲁纳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要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讲授提纲的运用也可以灵活掌握,或用演绎法,边板书提纲边讲解,或用归纳法,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出来,也可以两者结合。
(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这样才能提高质量。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搞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以后即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施,也难补学生的知识缺陷。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感性知识要加强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为他复习、补课;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程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分为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可以适当分散。
(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无数实践证明,教学不可“躐等”、“跃进”。如果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一味搞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达”,以学生接受不了而失败告终。如果循序渐进教学,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自然会加快,效率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