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次性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整体性教学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过去那种“小跨度”的一段段咀嚼或“蜗牛漫步”推进的教学方式已为许多教师所厌弃,而代之以“大跨度”的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以整体的知识结构来武装学生”(布鲁纳语),也能较集中地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层次性规律的分析,教学往往存在内容庞杂、多元并进、程序混乱、顾此失彼的现象,而且造成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脱离(他们没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和对知识理解的渐次深入紧相联系的),教师只是想尽快地把知识传授完了,好让学生做题。针对整体性教学这种“嚼大快肉、食而不化”的弊病,有的教师便开始探索层次性教学的途径,即在进行整体性教学的同时,遵循学生理解知识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总体的规律性,采取按层次推进、逐步深化、分散难点,螺旋上升的方式,以达到整体性教学的最佳效果。肇州县教育科研所裘一章老师根据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层次性特点的研究,提出了层次性教学的设想。
(一)理论依据
学生理解知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分散理解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教材中的现象规定性(概念与原理)的导出与内涵的理解上,这时,虽然可以通过教师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启导法”、“质疑法”、“发现法”等)使学生联系旧知识与实例来获得新的概念与原理,但他们注意力总是集中于知识的细部或局部上,对于贯穿于其中的线索与脉络则掌握得不好或者完全不掌握,因而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分散性和局部性的特征。这个阶段的总的特点是没有总体知识观,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知识的要点,轮廓处于朦胧状态。与此相应的是:学生只会模仿式或照套公式式地做题。
2.融会理解层次
这个层次是: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思考与消化,通过新旧概念异同的辨析,通过新旧知识混合应用的范例学习,逐步把本单元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汇成一个整体,使教材中的知识变为“我的知识”。在这个层次中,学生不仅掌握新旧知识的异同,而且把知识的前后左右的联系揭示出来,将知识织成网络。与此相应的是:学生能做较为复杂混合题。而不会产生新旧概念的混淆,且初步具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能运用原有的理解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或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原来熟悉的问题。
3.总体理解层次
这个层次是在较深透地掌握新的概念与原理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高度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与改组,形成一个能统领全部新旧知识的新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总体观。这个层次的特点是:能较好地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关节与精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将书读薄”。与此相应的是:学生能够灵活应变在驾驶知识,能运用整个知识体系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4.探微(或深化)理解层次
这个层次是在掌握总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挖掘与探索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与技巧,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此相应的是:学生已在本单元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范围内形成一个方法体系,能够运用自己的方法体系创造性地分析与解决具有研究性的问题。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四个层次只是个大致的描述,它们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清楚,也不是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第四次(特别是在初中二年级以前的学生只有少数能达到第四层次)。对知识理解层次的深入,是学生思维发展和逐渐趋向成熟的结果,是需要有一个培养过程的。
(二)教学设计
层次性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试行层次性教学的教师大多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与不同年级的情况而采取各异的模式,但异中有同,层次性教学大致可分为四种课型,即四个教学层次。
1.“概念——原理”课——达到分散理解层次的教学
这个层次的教学重点是从现象与实例中抽象出基本概念与原理,并逐一地理解概念与原理的内涵。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
(1)在接触教材前,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超前组织”的准备,一是检查学生对本单元有关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或利用现象与实例引起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边阅读边由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从而导出基本概念与原理。要通过唤起他们的表象与联想,真正搞清概念与原理的实际意义;要通过质疑、析疑与剖析难点,引导学生切实掌握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引导学生分清教材的“枝、干、眉、目”,并通过“提要钩玄”,把教材的精要与关节从叙述中提取出来,并作必要的记忆。
(4)适当地做一些有助于理解概念与原理的题型。
2.“辨析——综合”课——达到融会理解层次的教学
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类比、辨析、概括、综合等方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解决典型问题。其主要任务是:
(1)通过比较、辨析分清新概念和旧概念的异同。如物理中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辨析,将库仑公式和万有引力公式
的对比分析等。
(2)弄清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如数学中函数与反函数的结合点在映射问题上,抓住结合点就能掌握这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3)让学生列新旧知识的联系表或新旧知识异同比较表。
(4)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综合起来做混合性例题与习题。如数学中的学习集合时,把前面学过的绝对值、不等式及方程的解等综合进行运算,就是这一类。
(5)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既用旧知识又用新知识解同一问题。
3.“复习——升华”课——达到总体理解层次的教学
这个层次教学的目的是复习与整理本单元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新知与旧知结构的矛盾,形成知识的总体结构,并做到知识的简约化,由繁返约,把书读“薄”,使学生有较强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
(1)引导学生用“默忆深思法”(即:过电影的方法)列出本单元知识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体系,通过默想推演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关系,列举出本单元有哪些典型问题等。
(2)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专题归类,通过拟提纲、列图表,把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知识总体结构整理出来。
(3)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来看待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本单元新知识的整体,建筑能把新旧知识完全统领起来的观点与概念。例如:在数学中学了有理数,便可把整数看成分数的一个特例:学了复数便可把实数看成复数的一个特例,学了微积分便可把直线看作曲线的一个特例等。
(4)让学生切实掌握此部分知识的要点、关键、关节点、精髓等,使知识简约化。
4.“思路——方法”课——达到探微理解层次的教学
这个层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总体结构的基础上,集中较大力量研讨与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形成方法体系,从而使学过的知识具有“工具”的性质。其主要任务是:
(1)引导学生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整理本单元的知识与题型,让学生讨论并总结本单元的定理(或定律)、例题、习题中都运用了哪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进行排队、整理。
(2)教师可结合科学史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创建这部分理论的科学家所运用的方法与“巧思”,以便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巧思集”,把他们认为解决得“巧”的问题(包括教材或参与书中的、教师或同学的以及自己的)记下来,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写出解题经验或思考方法方面的心得。
(4)鼓励学生通过“一题多解”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比较多种方法的优劣,使他们能在“巧”字上下功夫。
(5)适当地让他们做一些研究性题目(包括设计性的实验课目)。学生遇上难题做不上时,可采取“淡忘复深法”、“暗示法”、“范例法”等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特点
层次性教学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层次性教学强调理解知识的深化与智能开发的同步发展,因而防止了单纯传授知识或离开了知识的深化去训练学生的智能的倾向。同时加强了教学的程序性,由浅入深地去各个击破理解与训练上的难点,因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消化与巩固。
(2)层次性教学强调以知识的基本结构武装学生并引导他们掌握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这样,虽然在个别单元的教学中多花了些时间,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总体结构与思维方法后就能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就会成为以后学习的“工具”,因而使以后的学习越学越轻松,促进了知识技能提高与学习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3)层次性教学把教学认识过程的内在矛盾(如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的矛盾等)视为教学发展的动力,因而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去获得知识,并遵循学生知识化、结构化、综合化、工具化的认知发展规律,架通学生从学习走向思考的桥梁,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层次性教学遵循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螺旋型发展道路,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在知识深化的各个层次上不断整理、复习旧知识,使知识适当地循环反复,同时也增加了反馈频率,使学生有较多的补偿校正学习的机会,这样,就能减少学习中的“掉队生”,促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