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过程观及操作模式
从教学过程的各种矛盾看:凡是一个教学过程都包含以下三对基本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在这三对矛盾中,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智力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因为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得更多,智力发展得更好。基于这一认识,启发式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而注入式只看到了教师与教材的矛盾,认为教师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教材就可以进行教学,根本忽视学生的学习,当然不会也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节,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教学民主是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核心。我们过去的教学理论,单方面研究教师的“教”,因而没有深入研究教学民主这个重要问题。教学民主是教学中的一种民主教风和学风,它表现为师生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以有效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重要保证。
(一)从“创造”和创造者的特点来看
“创造”,本质上是个体“独立”的创新,要求具有独创性和个性。创造者的显著特点是思想解放和富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他们既力求充分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又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向权威质疑,独具慧眼,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创造”要求具有独创性和个性,而这种“独创性”和“个性”又深深地植根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陶冶。
一般来说,企求学生在求这阶段就做出惊天动地的发明,通常是不可能的,在中小学阶段尤其如此。然而,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教师),不迷信书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则已为若干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能的。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是儿童、青少年今后能够做出重大创造发明的必要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储备。因而,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培育、保护这种“创造”的幼芽。
(二)从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来分析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过程,只存在一个认识主体和一个(或多个)认识客体这样一对矛盾。其中,客体(物)虽然具有反馈功能,但其反馈信息只能由主体去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则包含有两个认识主体和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的认识客体。其中,师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互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教学过程中,认识的客体不但有理论形态的教师和物理形态的教学环境,还有灵活多变的教法、学法;这一过程不仅要解决师生对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师生互为认识主体、又互为认识客体的相互认识问题。同教师单向作用的传统教学(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要求师生多向相互作用。
在这样一种多向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成为他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而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师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相互认识和有效地相互作用,实践“教学相长”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启发式教学了。
(三)从教学作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来看
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国外已在这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实验研究。怀特(R.White)和利皮特(R.Lippitt)著名的小组气氛实验揭示出:由独裁方式领导的小组的孩子们,情感淡漠,没有独立性,缺乏活动能力。当今离开后,他们的成绩很少;有时还对领导表现出敌对情绪。而由民主方式领导的小组中的孩子们,能相互友好、信任和尊重;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不依赖领导,领导不在场时,他们表现得更主动,工作更有效果。国内在这方面的具体实验不多。但从教学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看,教学是否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习惯采用严厉的措施维护课堂纪律,“迫使”学生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因而从表面上看,这个班的纪律或许很好,教师的威信也高。然而正如马卡连柯所说,这是一种压服的纪律和虚假的威信。它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分析优秀教师的经验,他们的教学之所以取得较好效果,能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扬教师民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如特级教师王漪所说:“教师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常常后闪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民主两方面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突出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区别于注入式教学的最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