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程序

二、实施程序

“掌握学习”教学的实施,通常按以下两个阶段进行。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教师首先确定学习内容。

2.教师把课程分解为一系列学习单元,并制订具体教学目标。每个单元大体包含两周的学习内容。

3.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具备了多少有关学习新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自信心等情况,以便在新的学习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实行因材施教。

4.教师根据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编制该单元简短的“形成性测验”试题,一般为20分钟左右,目的是评价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5.教师根据形成性测验试题再确定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如辅导材料、练习手册、学术游戏等)和矫正手段(如小组学习、个别辅导、重新讲授等),供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选择。

6.教师编制“终结性测验”试题,测验试题的覆盖面应包括各教学单

元的全部教学目标,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该学科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实施阶段

1.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

(1)“掌握学习”教学是一种帮助全体学生的新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学习上所需要的一切帮助;

(2)每个学生都将接受一系列的形成性测验,以便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得到解决;

(3)每个学生的学习等级以期末的成绩为依据,达到标准者都将获得“优良”的成绩评定;

(4)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都将得到一些供选择的学习程序或矫正方法,以帮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

2.教师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目标、内容,采用集体教学形式,给予学生相同的学习时间。

3.在一个单元初步完成后,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掌握的正确率达到80~85%者为及格或通过。

4.对于已通过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转入下一单元的学习,或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补充教材进行巩固性活动,或帮助不合格者学习;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教师在帮助其明确原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或矫正手段,使他们进行补充学习。

5.在补救教学结束之后,再进行一次平行性的形成性测验(学生只需回答第一次形成性测验时未做对的那些问题),待绝大部分学生在达到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后,方可进行下个单元的学习;对于一次矫正学习尚没有通过的学生,教师还要再尽力帮助他们。

6.在一学期结束或几个章节或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评定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