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方法
阿莫纳什维利非常重视教学方法问题,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教育感染力。他认为,教学的表情手段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深深印入儿童的脑海里和心灵里,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感知的东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他非常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认为这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标志之一。
下面介绍几种阿莫纳什维利在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他的教学艺术。
(一)齐声回答
这种方法在没有进行个别提问必要时采用,可吸引全体儿童参加到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来,节约时间,把孩子们联合起来,创造乐观、愉快的情绪,看上去像游戏一样。
例1英语课
教师站到黑板左侧,面向全班,铿锵有力地以一定的速度和有吸引力的语调说:
“我说出几个语音,你们要立即齐声念出它们是哪一个单词(几秒钟停顿)。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孩子们:“准备好了!”
教师清楚、响亮地念一个语音,停顿一下,似乎在思考下一个语音该是哪一个。实际上,停顿是为了使孩子们记住该语音,并默默地念它,在桌子上放一块拼字板。
教师:“第一个音……S……”教师在念的同时,用右手把语音S“丢给”(假动作)孩子们。停顿一下。
孩子们用手在空中“抓住”语音S,默默地念,在课桌上放出一块拼字板。
教师:“第二个音(“思考”的样子)…….我想起来了…….(突然)是u!…….”
教师把第二个语音u“丢给”孩子们。停顿。
孩子们在空中“抓住”u,默念,在课桌上放第二块拼字板。
教师:“第三个音……(“沉思”的样子,低声的自言自语)第一个音是S……,接下去是……u……Su……,(坚定地)噢,对啦,第三个音是n……”教师把第三个音“丢给”孩子们。
孩子们“抓住”它,默念,在课桌上放第三块拼字板,看着拼字板“读”单词(或回忆)。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中止学生“读”单词)教师竖起右手食指,表示“别急于说”。停顿片刻后突然向前伸出右手掌,表示“一起说”,马上又用右手做一个有力的动作,好像在空中“抓住”
孩子们齐声读出的单词。
孩子们(齐声):“Sun!”(太阳)
教师表示惊叹地说:“好样的!……(引起好奇心地说)要不要我给你们说一个更难的单词?”
孩子们:“要!”
(用同样的方法,教师说第二个单词“People”(人民)的语音)
在孩子们齐声说出后,教师十分惊讶地说:“真没有想到,这个单词比上一个单词要难上一倍,你们也说对了。我简单不知道,怎样的单词才能难倒你们!……”
例2数学课
教师:“你们已学会了解越来越难的数学题的方法,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来考验考验自己,你们同意吗?”
孩子们(齐声):“同意!”
教师(预告):“请大家注意!……5+4……”(停顿,这是为了使学生有计算的时间)
学生们计算,轻声地自言自语进行思考,在课桌上摆拼字板。
教师:“从答数中减去3……”(教师表示出“思考”的样子,轻声地自言自语)
学生们计算。
教师:“再减去5(停顿),再加上9(停顿)。”
接着教师竖起右手食指(表示“别叫喊”),停顿一下伸出左手手掌(表示“准备好”),然后右手一挥(表示“一起说”)。
孩子们(齐声):“等于10!”
教师(惊讶地):“好样的!……我差点儿搞错了,而你们却非常出色地做对了这样难的习题。……让我再给你们做一道更难的习题……”
这种方法以延续两三分钟为宜,每一次都应连续给学生几个新的、越来越难的作业,并加快进行的速度。应该使孩子们养成与教师的手势、表情表示的暗示相配合的习惯。“别出声”、“准备好了吗”、“一起说”等用语都用手势暗示。教师自言自语地思考,这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特殊形式。如果有的孩子耐不住而叫喊着说出了答案,教师应表示惋惜,而不追究谁这样做了,立即布置第二道题。
(二)悄悄话
小学低年级学生很喜欢回答教师的提问,要求回答的愿望非常强烈,往往未听完教师的提问内容,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他们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想与教师交际,每一个儿童都希望教师提问他,与他交谈些什么。悄悄话不但可以满足儿童的这种愿望,并且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举例来说,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确定此图形共含有几个正方形。如果教师指明一名学生回答,这名学生答对了,这个有趣的、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的作业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的学生就不再去思考、探索了。教学要求需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找到正确的答案,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回答呢?用悄悄话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立即对孩子们说:“每一个人都把答案用悄悄话告诉我。”接着走向第一个举手的儿童。学生用悄悄话把答案告诉教师。如果他说对了,教师大声说:“对啦!”、“好样的!谢谢!”如果他说错了,教师也用悄悄话在他耳边说:“错了。你再仔细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再想一想,我过一会儿再来听你的回答。”
对答错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给以必要的提示,如:“仔细看一看,在大正方形里是否有两个中等大小的正方形?除了你数出的外,还有没有别的正方形?”教师在必要时也可提示学生共有六个正方形。提示的内容视作业的特点而定。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答错了,教师可以说:“看来,这道作业非常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教师教给学生完成类似作业的方法。如果大多数学生都答对了,教师可请一名学生向全班同学大声论证自己的答案的正确性。低年级学生喜欢与教师交际,回答问题用悄悄话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也有助于完成纯教学的任务,促进发展儿童的理解力和观察力,帮助所有的儿童独立思考和探索。教师对儿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充满活力的节奏(教学速度)是这种方法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三)闭着眼睛做作业
这种方法像说悄悄话一样,也可促进儿童独立思维,有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与每一个儿童交往。这种方法往往与上述方法配合运用。例:
教师:“请大家低下头,闭上眼睛!……(略一停顿,接着降低嗓音,低声地、慢慢地说)我想出一个数,给它加上6,等于9。请问,我想出的是哪个数?请伸出手指头告诉我!”孩子们低着头,闭着眼睛进行心算,伸出手指头做出回答。
教师迅速地在座位间来回走动,碰一碰孩子们伸出的手指头,对答对的学生说:“对!好样的,一点不错!”对答错的学生,用悄悄话在他耳边说:“我想出一个数,给它加上6,等于9,我想的是哪个数?再想一想!”在检查完毕后,教师对全班同学说:“请把手放下”,接着又降低嗓音,布置另一道题。
这种方法延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
在外语课上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太阳”一词有几个语音?几个声母,几个韵母?在“妈妈上班去了”这个句子中有几个单词?最后一个单词有几个语音?
(四)教师“犯错误”
这里所说的“错误”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的“错误”,是另一回事。这是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的体现。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发展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儿童分析、论证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判断正确与否的能力。在与教师进行辩论(阿莫纳什维利称做“智力搏斗”)、共同探索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儿童会感到自己是课的积极参加者,这促进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展。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促进他们掌握知识的自觉性、牢固性和深广度,教会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在集体共同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错误”给学生指出了探索的方向,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智力始终处于“战斗准备”状态。采用这种方法的要求是:
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错误”的对象:“犯”哪一种“错误”,利用哪一部分教材,发展儿童的什么能力。明确设计“错误”情境的目的:强化儿童的认识活动,使他们深入领会学习对象的原理,巩固技能、技巧,掌握学习对象的真谛。
第二,要把“错误”设计成一种真正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开玩笑。在这时,教师应显得严肃、认真、操心的样子:“难道我真的错了吗?这不可能,无论如何不可能!让我们一起再来检查一遍!”孩子们相信,教师不是在跟他们开玩笑,这样他们就能真诚地愿意“帮助”教师,热烈地、活跃地参加讨论,提示真理。此外,学生也知道,教师并非真的不懂,他们很乐意顺应这种虚假的情境,兴致勃勃地充当探索正确答案的积极参加者。
第三,在学生纠正“错误”后,教师应向学生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细心,帮助自己纠正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