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学生主体观及其实现方式
(一)从哲学基础看
注入式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把教师的“教”看作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把学生看作是完全被动的附属物,接受知识的容器。注入式的观点是:不管学生愿意与否,只要教师强灌硬填,学生这个盛知识的容器终究会被填满,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注入式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出发,视教学为原封不动地把前人积累的知识“灌注”到学生这个容器中去的过程。学生接受知识,无需自己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革,更不必经过认识过程的飞跃。这显然是违背人们认识世界、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的。
相反,启发式从辩证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而不是像容器贮物一样原封不动地接纳。教学过程是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的,教学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对所学的东西,要结合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融会贯通,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理解、掌握,还要会应用。完成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两个飞跃,总之,思维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灵魂,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结果,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他自己的积极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启发式教学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要靠学生的自觉和主动,而不能靠强迫的注入。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要实现增加知识,发展智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使学生立于主动地位还是处于被动状态,是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还是视为贮纳知识的容器,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一个根本分歧。
(二)从教学活动的实质看
教和学虽然是一种双边活动,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知识的过程。启发式正是遵循教学过程这一本质规律,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多从事实践活动,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而注入式则把教学活动仅仅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中心,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对象,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摆布。
(三)从教师的活动看
启发式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是大家公认的。然而过去的教学理论却往往偏重从静态角度去论述这种作用,缺乏动态分析。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是从主导作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导与引导相结合,最终达到“引而不发(主)”。教师的这种动态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来看,在最初阶段,学生常常需要教师扶着走;在中间阶段,教师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则只需跟在学生之后看着他走。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来看,难度大的内容,需要教师领着学生学;而难度小的内容,则只需教师适当引导,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从积极努力跟着教师学,逐渐过渡到自己主动钻研、独立探索,甚至有所创新。
教师所以能发挥引导作用,是因为他们闻道在先,学已有长,较有经验。他们的道德品质、教学思想、学识经验和教学手段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效果。因而,教师要创造条件,把人类已经认识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真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把一般水平的能力(认知、记忆和理解等)发展为探索、创新能力。引导这两个“转化”和促进一个“发展”,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实质。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不可“代庖”。因为学习是一种能动过程,“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他就不可能卓有成效地认识客体,教师的积极性也就只能是一种主观愿望。所以,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和坚持不懈地学习,敢于和善于探索创新,是教学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检验教学优劣的标准,不能只看教师的主观愿望,还要看学生是否确确实实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是否真正学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本领。当然,倘若只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这种认识活动就不是教学活动,其过程也就不是学生认识客体的“捷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过程,又是检验教师引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和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反过来又会促使教师进一步发挥其引导作用。并且,要在启发式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心目中就必须有学生,不搞“教学专制”;学生心目中也必须有教师,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