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 一段国家的记忆,一束创业者的光

前言三 一段国家的记忆,一束创业者的光

王秀全

坦率地说,我已经许久没静心读书了。当作家杨东标先生这本40多万字的《如意之灯——储吉旺传》摆在我面前时,我对翻开封面有点犹豫——我怕自己没时间读下去。但是,封面上这位慈祥长者的目光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牵着我的思绪走进父辈的那个时代,走进他40年来的创业道路和曲折心路,让我回味起他给我写的信他对我说的话。

他是我父亲那一辈的人,出生在民国末年,记忆里保留着一个王朝覆灭前的残垣断壁,更在栉风沐雨中尝遍了那一代人的苦,见证了一个新政权的起伏跌宕与变革图强。

他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一束光。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者,他把产品卖到了156个国家和地区。他浑身散发着那一代企业家群体共有的光:坚毅、果敢、勤勉,但又个性耿直、激情四射。

他是储吉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和储吉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6年3月17日。那一年,宁海县举办首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如意公司是冠名单位,储吉旺出席了当天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会后餐桌上闲叙,储吉旺用他浓重的宁海普通话,直截了当且语气激昂地向同桌用餐的速8公司美国老板表达对美国政府的不满——他抗议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挑起南海撞机事件。关于那天,我忘记了那个美国人的表情,但这位率真的宁海企业家在我心里刻下了一道痕。此后,时光打马走过,因公因私,我们又曾多次会面,他在我心里也更加立体、丰满和感性。

“用心,用情,用力。”作家杨东标先生实践着传记作家的信条。他用自然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普通中国人砥砺前行的身影姿态;他用真挚而平实的情感,还原了一个普通百姓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这本书的结构完整平衡,兼顾了故事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让人一口气读下来,丝毫不觉得累。每每读到泪点,我都不由得放下书,去回味我与如意公司、我与储吉旺一家人的点点滴滴。

从本质上说,这本书不是一部企业家的个人传记,更不是为如意公司写的广告文案。这是一部共和国的传记史,但它选取了一个充满坎坷与传奇的民营企业家做传主;这是一部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编年史,如意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映射的正是这个大时代的大变革画卷。所以,这本书记录的是一段国家的记忆,映射的是一代创业者的光。

这束光的源头是创新。如意公司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是年产值几个亿。它也曾经无资金无设备无厂房,与客商谈业务时四处挂厂子牌子。它曾经换过几次名称,曾经跟风上产品线,又跟着赔得靠借款靠求爷爷告奶奶承揽加工业务赌命。储吉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跟着胡主席、温总理、习主席出访五大洲,他也曾人在囧途、饥肠辘辘,兜里只剩两毛五,也曾去捡拾别人丢弃的螺丝帽锻铸自己的产品。

你可以认为,是宁海人特有的不服输的倔劲儿不认输的拧劲儿支撑他一路走来。但是,真正支撑如意公司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搬运车之王的,是创新!不仅包括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更包括产品创新。正是多年不断地强调和追求产品创新,使得如意公司在与欧盟反倾销抗争失利后,能够重新回到国际市场,重新与欧美的老对手一争高下。如意公司的商海航程反复证明,“创新永远是硬道理!”一味地靠仿造别人的产品,企业永远不会站上行业领袖地位,中国也永远不会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40年,如意既是研究那些早年衰败的数百万家企业的对照样本,更是研究中国制造类企业维系持久活力的经典样本。

这束光的颜色是“真善美”。储吉旺自小爱好文学,嗜书如命,喜欢创作。那些开怀大笑、爱恨情仇、煎心焦首,“四十六载踏风雨,五十一国读春秋”,他在繁忙的商旅中一篇篇积累,最终汇成200多本日记、10余本图书。

年少读书时,他曾担任学校柔石文学社社长。事业有成后,他在母校设立西林文学基金,支持文学社活动,繁荣学校文学创作。71岁时,他得知宁波的纯文学刊物《文学港》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梦想,捐资1000万元设立储吉旺文学奖,高额的奖金轰动全国。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从困难职工到昔日战友,从贫弱乡亲到震区灾民,从耄耋老者到寺院亭阁,储吉旺扶贫济弱、似水柔肠,创业30年,累计慈善捐款超过1.5亿元。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储吉旺把慈善当作快乐。“我有三大快乐:一是接到大笔业务订单(包括公司开发出新产品);二是读到好书,写出好文章;三是从事慈善捐款,尤其是看到受捐者解脱苦难过上美好生活。”“给寒风中烤番薯妇女多几块钱,她开心,她高兴。于是我也开心,我也快乐,感到吃的番薯也特别香特别甜。”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束光的意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许多人的内心是空虚的。我的父亲则不然。他充满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追求自由、平等、尊严。他一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这里有他的尊严与价值。”在书中读到储吉旺之子储江的这段话,我心里过去许多关于储吉旺的猜想都得到了验证。

我们都是凡人,绝大多数时候看一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经历出发。如果你用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和体会储吉旺,可能会很不理解他,甚至误解他。很幸运,他的子女和相濡以沫近50年的妻子朱爱芬理解他。我们可以用通用于很多当代企业家的词去形容和描绘储吉旺,但有一句话很少有人能与他共享——“工作很累,活得不累。”他笃信:“文章千古,金钱粪土。”他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捍卫自己的尊严。那些生活、那些尊严,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历经岁月打磨,已经贴在他的身上,融在他的心里,任凭世间风雨,依然静静地散发着梦想的光辉。这样的光,不仅温暖了他自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感谢作家杨东标先生为我们呈现出完整的现实版中国梦。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读懂了父辈就读懂了我们的来处,读懂了父辈的光荣和梦想,新一代人就会少走弯路岔路,就会发射出更强更亮的光。也许,在更大的时空里,我们每个人的光都是微末不足的,但那些或强或弱的自强不息的光,终将汇聚成这颗星球上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之光、文明 之光。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