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之灯——储吉旺传》二版后记
杨东标
《如意之灯——储吉旺传》出版之后,我与储吉旺先生接到了很多电话,说是很喜欢这本书,有的求书,有的求签名。宁波老年大学有个文学社,有50多个社员,都是退休的老同志,许多是知识界的。他们是在手机上阅读完《如意之灯》的,读的是电子稿,40余万字。然后,有二十几位社员写了读后感。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感动,也很不安,这样大篇幅的手机阅读,眼睛如何吃得消?我连忙送去50多本书,表示感谢和歉意。吉旺兄听后也很感动,说,邀请他们来公司走走,表示我们的心意。他们也真的来了,搞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活动。宁夏有个单位,经人推荐,他们来电要书,一要就是1000册。鉴于此,《如意之灯》一印再印,第一版印了7次,共75000册。这数字不算少了。
而近3年来(第一版的书稿是2016年2月完成的),储吉旺的身边又发生了许多大事:他(包括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连续获得了3项国家级的大奖,即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慈善会爱心企业家;拓展了两处新厂房,即“自然港”新厂房和位于大佳何的如意子公司;储吉旺全身而退,将董事长一职交给了儿子储江,并聘请了新任总经理。这些重大事件,无疑为储吉旺的奋斗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此,《如意之灯》很有必要补充一些章节,并对初版书稿作出必要的修改(主要是压缩了少年求学时期和入伍从军生涯的篇幅)。于是,便有了现在的第二版。
这3年来,《如意报》倒发了许多点评《如意之灯》的文章,读后让我得到受益和鼓舞。但有一点少有人涉及,我想,让我自己来说几句比较好。这就是,《如意之灯》适当使用了作者第一人称的写法。一般地说,人物传记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作者是不介入其中的。文学传记虽然可以揉入小说、散文的笔法,但大多也不出现“我”。但又不是绝对。我也曾读到一些当代的文学传记使用了“我”,比较让我感动的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所写的《乔布斯传》。《乔布斯传》里多次出现了作者“我”。“我”的出现,让《乔布斯传》显得更真实更贴切。这也是“文无定法”的一种印证吧。
《如意之灯》使用了“我”,是觉得这样写会更好地表现这部书。我会自然地真切地融入我的感情色彩。我与吉旺兄是近半个世纪的朋友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研讨小戏创作,一起读《古文观止》,一起喝酒,一瓶竹叶青让他双足滑入阴沟中,还有一起游山玩水,连头山、溪口、普陀山,文友们经常厮混在一起。至于后来,他下海办厂,接触也就更多了。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们这批文友就是最好的见证者。这样,作者与传主就不是一般的关系了。再要让作者游离超脱出来,实在有点削足适履。所以,我决定“我”进入角色。实践证明,这样写来更自如、更自由、更舒畅,更能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无疑,它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值此二版之际,我想多说几句。
期望继续得到读者的指正,因为读者永远是文学作品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