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前行的人

提灯前行的人

王剑波

汽车行驶在宁海县城通往力洋村的公路上,满目青山间,一道石砌的大坝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同行的杨东标先生告诉我,这是西林水库,储吉旺的老家就在这里,只不过这个叫西林的村庄,已经被库水所淹没。

储吉旺我是知道的,以前在工作中和他有过接触。他是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是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和慈善楷模,但我不知道他是从这里的山野中走出的。

从宁海回来后,我翻开杨东标先生为储吉旺所著的传记《如意之灯——储吉旺传》,试图从中更多地了解储吉旺,了解这位从山野中出来的宁海人,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我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如意之灯》。本书作者杨东标先生是著名剧作家,在文学的其他领域也著述颇丰。这次,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采访了近百名人员,并阅读了大量文字资料,又花了一年有余的时间,用40多万文字的篇幅再现了储吉旺的人生之路。这本运用文学手段写成的人物传记极富艺术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为他遭遇不公而积愤难平,为他创业成功而高兴激奋,他对亲人对友人对困难人群的关爱使我眼眶湿润,他在行商路上的种种趣事又令我忍俊不禁。

读完全书,我再次翻到杨东标先生所写的题记——

每逢良辰佳节,中国的城市乡村都会挂起一盏又一盏红灯。夜幕中,星星点点,千灯相照,如诗似幻,灿红一片,融合成一幅喜庆、祥和、静好的岁月之画,人们称它为“如意之灯”。

我在想,杨东标先生将这部传记取名为《如意之灯》,不仅仅是因为储吉旺的企业名叫“如意”,其中应该还有着更多的含义。在我看来,储吉旺就是一个提灯前行的人,他高举的“如意之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盏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的灯。纵观储吉旺走过的路,贯穿始终的是他对家乡、对故土的爱和对乡亲、对朋友的情。在西林,少年储吉旺经受了苦难的磨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他奋斗的原始动力;在家乡,他接受了最初的人生教育,父老乡亲言传身教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了他,成为他不竭的力量源泉。储吉旺在人生路上的百折不挠,创业过程中的奋斗不息,对慈善事业的无怨无悔,都有渊源可寻。正如杨东标先生在书中所写的:“他的所有存在所有发迹所有成功,都源于这里,都源于这块土地,这块由青山绿水孕育的朴素而贫瘠的土地。”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储吉旺的目光看得更远,视野也更为宽广,他把对家乡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爱,把对亲人朋友的关心转化为对社会的报答。进入国际市场以后,储吉旺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企业家,在他的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如意之灯》中的《遭遇反倾销》一章,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彼时,如意公司正如日中天,生产的“西林牌”搬运车已经成为“世界搬运车之王”,和德国公司合作后更是如虎添翼。面对欧盟的“反倾销”,储吉旺决然应诉。他知道,欧盟的目的是要在西欧把中国搬运车行业打下去,因此他代表的不仅仅是如意集团,还有他身后的整个中国搬运车行业。应诉过程一波三折,步步惊心,储吉旺有理有节,该沉稳时沉稳,该激烈时激烈,表现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气度和魄力。在群“狼”环伺的国际市场,储吉旺实现了自己的誓言,遭遇“反倾销”的第二年,如意公司最新研发的产品就出现在德国汉诺威国际物流展上,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展览大厅高高飘扬。

这是一盏闪耀着时代光芒的灯。回望储吉旺的创业历程,他的每一步都应和着时代的节拍,跟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当年从部队退伍的储吉旺,是一个工作无着落、四处求职的待业人员,是初起的改革之风使他成为由县搬运公司发展而来的县公共汽车站的站长。在这个岗位上,他顺应改革潮流,对车站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治,使一家穷得只能发生活费的企业成为全省交通系统的先进典型。又是改革的大潮,激励储吉旺抛掉“铁饭碗”,“下海”创办宁海塑料九厂。面对无资金、无设备、无厂房的困境,储吉旺四处找贷款寻商机,个中艰辛难以言说。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他闯入国际市场,收获了拉紧器这“第一桶金”,开始掘进搬运车这座“金矿”,为如意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后,储吉旺并没有松劲,而是夙兴夜寐、步履不停,对企业实施现代化科学管理,对产品不断创新、狠抓质量,使如意公司走上了发展壮大之路,使“西林牌”产品在全球市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不能不令人感叹: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成就了今天的储吉旺,而储吉旺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是一盏传递着精神力量的灯。在如意公司,处处可以感触到文化的存在。储吉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主动而自觉,他用文化的影响力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让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财富,又让物质财富惠及于员工、贡献于社会。

出身于农村的储吉旺长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闯荡世界的经历又使他具有国际视野。这使得如意公司的企业文化包罗万象,就像公司“西林园”里的雕塑,既有端庄持重的中外名人,也有各种姿态的西洋美女,既有圣人孔子,也有弥勒菩萨。也许有人觉得过于混杂,却不知从中正好可以看出储吉旺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包容之心。

这种包容也体现在储吉旺对佛学的崇敬与热爱。他深知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也看到佛学在引导人心向善中的作用。他对寺院修建的支持和对慈善事业的捐款,都是希望人们心存善念,都是一种大爱之举。

储吉旺还有着浓厚的文学情结。《如意之灯》中的《小院读书》一节,记叙了他在困难的日子里和文友们结伴读书的往事,那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感动。储吉旺本人是中国作协会员,在繁忙的商务之余一直坚持创作,至今已经出版了十余部著作。他还出资1000万元,在《文学港》杂志设立“储吉旺文学奖”,为宁波的文化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储吉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精神价值。

合拢书卷,我的心仍处于激动之中。如意公司在发展,储吉旺也还有更多的宏愿要完成。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继续提灯前行。我在想,在我们国家,像这样的“如意之灯”又岂止千万!正是这无数盏“如意之灯”发出的光亮,使中国广袤的山川大地一片璀璨。